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百年故宫人,深情系故宫
第20版:封面报道 2025-10-20

百年故宫人,深情系故宫

王悦阳/刘绮黎

李煜瀛

马衡

郑振铎

朱家溍

张伯驹

单士元

整理 | 王悦阳 制图| 刘绮黎

赫赫故宫,皇皇院史;递嬗沧桑,百年观止。从1925到2025,故宫的这一个百年,是颠沛流离与涅槃重生的百年,是守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百年。这一百年,几代“故宫人”以对历史的敬畏、对民族的责任、对文明的热爱,守望着这座六百年的紫禁城。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所说的那样,百年历程使故宫博物院累积了深厚的底蕴,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念、品格、气质等,这种精神在故宫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故宫的宝贵遗产。这种精神的核心是“视国宝为生命”的信念。这种精神源于对自己所保护的珍贵文物意义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自己所担当的神圣责任的深刻认识,是故宫同仁的价值取向。无数故宫的典守者、管理者、研究者、文物修复者,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也体现出百年来中国人可贵的精气神和历史感。

百年故宫人,深情系故宫,他们不仅是建筑的维修者、文物的保管者,更是文明的阐释者和传播者。如今,这份守望的接力棒正在传递给新一代。

李煜瀛

清故宫须成为“活故宫”

李煜瀛(1881—1973年),字石曾、石僧,河北高阳人,出身望族,其父为晚清重臣李鸿藻。他参与驱逐溥仪出宫和故宫博物院的创建,曾被聘为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28年,在国民政府任命的故宫博物院理事中他位列第一,成为第一任理事长。

在筹建故宫博物院的过程中,李煜瀛曾力排阻挠干扰,组织专家全面清点宫内文物、图书、物品,并抓住时机创立故宫博物院,中国博物馆事业由此向正轨化发展。在故宫任职期间,设法确保故宫文物、典籍免遭流散。1929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4周年时,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创建人与理事长,李煜瀛先生有个讲演,回答了如何使故宫博物院成为一个“完全美满”的文化机构的社会期望。他希望,清故宫须成为“活故宫”,活故宫的精神在于坚持一个“公”字。“活故宫”的实质是一种不可遏止的生命力、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

马衡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马衡(1881—1955年),浙江鄞县人,字叔平。1924年11月受聘于“清室善后委员会”,参加点查清宫物品工作。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曾兼任临时理事会理事、古物馆副馆长,1934年4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抗战期间,他主持故宫博物院西迁文物的维护工作。抗战胜利后,主持故宫博物院复员与西迁文物东归南京的工作。北平解放前夕,为确保故宫建筑与文物的安全,他坚守院长岗位,并与社会名流呼吁国民党当局避免战火,保护北平文化古城。北平解放后继续留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上承清代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传统,又注重对文物发掘考古的现场考察,遂使其学术水平领先于时代,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曾在1952年将自己收藏的大量甲骨、碑帖等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他去世后,其家属又遵嘱将家藏金石拓本九千余件悉数捐给故宫博物院。

尊敬的人”

郑振铎

“中国文化界最值得

郑振铎(1898—1958年),祖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被称为“中国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局局长等职。在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期间,以收购、征集和接受捐赠等方式为国家收集了大量文物,其中相当一部分拨交给故宫,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做出了重要贡献。治学之余,喜爱收藏中国古代文物,尤其对古代雕塑艺术作品情有独钟,收藏甚富。1953年,郑振铎将陶俑等文物一批计502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1957年又将所藏雕塑等类文物捐献给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朱家溍

学识渊博,涉猎广泛

朱家溍(1914—2003年),字季黄,浙江萧山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其父朱文钧先生(号翼盦)是著名金石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鉴定院藏古代书画碑帖。1943年,朱家溍开始在重庆参加故宫博物院文物保管和研究等工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北平,历任故宫博物院科员、科长、编纂等职务。1950年任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兼任陈列组组长,负责各项大型文物陈列设计和布置,依据明清档案和历史文献等,逐步恢复太和殿、养心殿等部分重要宫殿内部陈设原状。先后主编了《两朝御览图书》《明清帝后宝玺》等图书。

张伯驹

化私为公,爱国志诚

张伯驹(1898—1982年),字丛碧,河南项城人。著名古书画收藏鉴赏家、诗词学家。先生自30岁起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继则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已任,虽变卖家产、借贷,亦不改其志。抗战胜利后,张伯驹先生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又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并被中央文史馆聘为馆员。

1955年张伯驹先生与夫人潘素从蓄藏近30年的法书、名画中选出8件精品,无偿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卷》等国宝。

单士元

七十四年故宫人

单士元(1907—1998年),北京人,中国明清史专家、档案学家和古建筑学家。先生博学强识,先后撰写发表的《整理清代实录记》《论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档案名称渊源》等有关明清历史、档案史和古代建筑史的数十篇重要论文,均为所涉学科的导航之作。参与编辑发行的故宫博物院《史料旬刊》《文献丛编》《掌故丛编》以及中国营造学社《营造汇刊》等,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遗产。

单士元先生供职故宫74年,是一位爱国而治学严谨的故宫学人,他主持成立的研究室、古建部、修缮队等研究、保护机构至今仍发挥着重要职能作用。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