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书讯 器物之灵:江南魂脉的千年低语
第79版:读书 2025-09-15

器物之灵:江南魂脉的千年低语

冯新平

《江南器物志》 徐风著 译林出版社2025年7月

徐风以器物为舟楫,溯流而上,打捞江南文明的“非遗”精魂,探寻中国文化在江南土壤的“落地与生发”。

撰稿|冯新平

江南的魂灵藏于何处?不在飘渺烟波,不在精致亭台,而在锄钎的磨损处,水车的龙骨间,合欢桌的拼接缝里,甚至一碗豆腐花氤氲的热气中。徐风先生的《江南器物志》,恰似一幅以器物为经纬的江南《清明上河图》,让沉默的器具开口说话,道尽一方水土的百年烟火与精神脊梁。

翻开书页,便踏入太湖西岸的器隐镇。这名字起得绝妙——器物隐于此,灵气藏于斯。小镇筋骨是山,血脉是水,日子在山水交融处“慢吞吞”流淌。徐风以温润而深沉的笔触,引领我们穿行于大人巷的森严、百工巷的铿锵、百搭巷的喧嚣、车水巷的泥香、伙头巷的浓味……街巷的肌理,因器物而清晰。龙骨水车“如龙显灵”般在田间汲水,合欢桌无声见证离合悲欢,邛竹鸠杖悄然拨动命运琴弦,弃置的猪婆肉在伙头巷奇香里完成草根蜕变。器物不再是冰冷物件,它们被赋予生命,成为生活最忠实的注脚。

徐风的笔触温情而深邃。他让器物成为映照世道人心的明镜。周延儒宦海沉浮,岂止个人际遇?那方刻“儒”字的歙砚价格如鹞子栽落,正是世态炎凉最赤裸的刻度。徐阁老晚年一碗街边豆腐花,意义远超口腹之欲,那是权势退场后接地气的真实人间。器物承载情感与记忆,是“物质即记忆”的绝佳诠释;更附着人的精神与命运,成为文化道场的主角。其背后,是江南水土滋养出的“糯里带韧”的生命质地——如水磨粉团子,粘牙却坚韧。

《江南器物志》的雄心,远超器物立传。徐风以器物为舟楫,溯流而上,打捞江南文明的“非遗”精魂,探寻中国文化在江南土壤的“落地与生发”。他融合田野调查的泥土气息、名物考据的严谨钩沉、史志爬梳的厚重底蕴,更以文学想象的推演与抒情笔法的浸润,赋予器物灵魂的温度与叙事的魅力。科举功名楣杆上凝固的家族荣光,百工巷匠人手中跳动的生计尊严,百搭巷古玩店真假难辨的欲望投射,车水巷农谚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他将“器”提升至“道”,揭示器物长河的根源:其脚下流淌着温暖寻常日子的文明薪火;其身上凝聚着“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与生活美学”。

“器隐镇究竟在哪里?”徐风在跋中自问:“就在我们的脚下。”此言非虚。器隐镇是精心构建的文学空间,凝聚着江南万千乡镇的魂魄。执着于地理坐标是徒劳,唯以审美眼光观照,方能走进这“神性通道”,感知那“大默如雷而地久天长”的江南精魂。

《江南器物志》如一面江南风物鉴,照见器物包裹的世道人心。当我们在喧嚣浮华的时代回望,那些浸透岁月包浆的江南器物,正无声诉说一种被遗忘的生存哲学——在器物中安放精神,于寻常里体味永恒。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