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禄
专栏作家
Columnist
爱好美食和收藏
姑且称他为“上海城市记忆的打捞者”。
一年一度的上海艺博会又来了,但在信息层面居然激不起一朵浪花。是全球艺术市场的低迷还是艺术家的迷失抑或休克?反正艺博会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困境。不过亮点和惊喜还是有的,比如“寻梦与重构——邵毓挺当代艺术作品展”。
作为收藏家、摄影家和油画家,他之于上海绝对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他耗时数十年收藏的关于上海经济、文化领域的文献档案超过20万件,据此开发的文创产品也极其丰富,月份牌、商标、包装设计稿、生锈的咖啡罐头,甚至国际饭店建造时的工料单,右下角有邬达克的亲笔签名……他像一只万花筒,指尖触碰之后,彩色玻璃就会呈现耀眼的、不可重复的美妙图案。我很难对他的工作做出精准定义,姑且称他为“上海城市记忆的打捞者”。
在这次展览上,邵敏挺通过对档案文献资料的嵌入、叠加、置换等,巧妙地与物象、记忆、幻觉结合起来,在重构与再塑的艺术行为中,完成对历史的讲述、现实的重塑、未来的启示。
比如一幅题为《外滩》的油画,画家以黑色为底色,用桔黄的丝网线条勾画建筑立面,令人一下子便进入外滩的场景中。然而他大胆地嵌入了一组清朝晚期的香烟牌子,一组旗袍美女以妖娆的姿态,展现城市文明消解农耕社会风土人情的过程。图像所提示的历史时差,刻意制造的错位感,隐喻着城市发展进程中那些悄然消逝的年华与记忆。
在两幅一组的名为《电车始发》的油画中,画家又以丝网版画为媒介,对城市意象进行一次戏谑式重组。他利用丝网印刷的层叠效果,在海关大楼、和平饭店、外白渡桥等标志性建筑上赋予丰富而和谐的色彩关系,然后将百年电车票原件嵌入画面当中。这些记载着“外滩”“南京路”“抛球场”等历史地名的票据,不仅追溯了现代公共交通的原点,还引导人们沉浸于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中。对了,张爱玲就是二等车厢的常客。
《百年摩登》是一件3米多长的综合材料作品,展览的最大作品。邵毓挺通过丙烯拼贴的层叠技法,尝试不同时代视觉元素的共生与转化。于是,清代《点石斋画报》的石印书页与民国法国蕾丝织物形成材质对话;外白渡桥的钢铁结构与东方明珠的球形轮廓构成穿越式呼应;月份牌美女的柔美曲线与现代商业标志的强烈视觉元素叠加成时空对比。邵毓挺说:“通过图像重构,我试图证明海派视觉传统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一种活跃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基因编码。这件作品既是对百年摩登的致敬,也是对海派文化当代发展的可能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