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体育“小孩哥”“小孩姐”更小更飒
第42版:体育 2025-09-15

体育“小孩哥”“小孩姐”更小更飒

王煜

上图:2024年6月20日,郑好好在巴黎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布达佩斯站滑板女子碗池预赛中。

下图:2025年8月8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钟声幸福幼儿园,小朋友们正在进行跨越障碍运动。

上图:2025年8月12日,殷子媛在成都世界运动会壁球比赛中。

家长应带孩子体验不同体育项目,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一到两项坚持,兴趣才是长期坚持的核心动力;体育训练应符合年龄特点,而非盲目追求“尽早起步”,“尽早出成绩”。

记者|王煜

近年来,中国体育界的“小孩哥”“小孩姐”群体正以愈发鲜明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他们不再是传统认知中十四五岁的“大孩子”,而是十岁左右甚至更小时就能站上大赛领奖台的真正的“小孩”。

这些低龄运动员的亮眼表现,既展现了中国青少年体育的活力,也引发了对“体育小孩哥”为何增多、影响如何的热议。

“小孩哥”“小孩姐”闪耀体坛

2024年巴黎奥运会滑板女子碗池预赛现场,11岁的郑好好成为全场焦点——她不仅是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最年轻的选手、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的选手,也是巴黎奥运会全部1万多名运动员中最年轻的选手。

这位来自广东惠州的小姑娘在首轮滑行中完成了流畅的弧面滑行和抓板动作,获得63.19分的不错成绩;随后两轮她大胆挑战更高难度的脚尖翻板动作,虽因失误分别仅获16.01分和16.07分,最终排名第18位无缘决赛,但她面对镜头时灿烂的笑容和赛后那句“能站在这里就很自豪”,让全世界记住了这个中国滑板少女。

郑好好与滑板的缘分始于7岁生日,母亲送她的第一块滑板如今已爆裂变形,却见证了她从街头公园走向奥运赛场的全过程。2021年,9岁的郑好好被广东省滑板队总教练卫乃章选中。“她虽然年龄很小,但对滑板非常专注,一个动作如果做不好,她能马上发现问题,改进之后立刻就能做得很好。”谈及第一次见到郑好好的场景,卫乃章记忆犹新。

郑好好的奥运资格之路颇具传奇色彩——在2024年布达佩斯资格赛最后一轮,她必须拿到67.34分才能晋级,最终凭借一套包含两个高难度动作的完美滑行获得72.6分,压哨拿到奥运门票。巴黎奥运官网特别报道这位“优雅而从容”的中国小将,称她的出现“展现了滑板运动的青春力量”。

2025成都世界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是13岁的壁球选手殷子媛。每场赛后都进行总结,她有着超出年纪的自律与成熟。殷子媛出生在上海。8岁时,她第一次尝试壁球,就觉得很有趣,感觉像下国际象棋。

喜欢上壁球后,殷子媛周一至周五正常上学,放学后就去俱乐部练球,几乎每个周末、假期,她的壁球训练从不间断。殷子媛不到9岁就开始参加国内青少年壁球比赛,10岁半进军亚洲青少年壁球比赛,一口气拿下三个公开赛冠军。但当升入GU13组别,因为身体发育程度、力量速度和技术等原因,殷子媛的状态出现了起伏。

在家人的支持鼓励下,殷子媛很快重整旗鼓。2025年7月,在韩国举行的第32届亚洲青少年个人壁球锦标赛女子U13组决赛中,殷子媛夺得冠军。这是中国选手在国际壁球比赛中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也是中国壁球历史上首位亚洲冠军。

这次,殷子媛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世运之旅”,5场比赛、2胜3负,对结果,殷子媛有遗憾也有收获。她说:“因为我很年轻,所以进步空间、潜力都是非常大的,而且我热爱壁球,我也很愿意吃苦、训练。我要去打更多的比赛,去获得更多的经验。我的梦想是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希望能站上奥运会的舞台。”

除此之外,江苏启东9岁的骑射“小孩哥”刘羿、南通9岁的全国少儿跳水冠军赛1金1银1铜获得者“小孩姐”葛睿美……这些越来越年轻的孩子们,正在体育赛场上留下一个又一个的经典瞬间。

“小孩”冠军为何越来越多

“体育小孩哥”的低龄化趋势,首先源于部分体育项目的特殊规律。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学院教授全明辉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像体操、跳水这类项目,本身就对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和反应速度有特殊要求——低龄阶段的神经肌肉协调性处于发展关键期,更易形成精准的动作记忆,这类项目天然适合早起步。”全明辉进一步分析,乒乓球、游泳等项目虽不依赖体型,但10岁以前的低年龄段也是发展水感、球感的关键期。

“体育小孩哥”的增多,离不开近年来国家政策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撑促进。就在最近的2025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其中第九条“扩大体育消费群体”提到:加强学校体育教练员队伍建设,以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武术等公益性青少年赛事为重点,推动青少年掌握体育技能。

这一政策被全明辉视为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又一重要“助推器”。他表示:“体育产业越繁荣,相关的培训机构、俱乐部、场馆就会越多,加上政策带来的资金支持,小朋友能选择的体育项目、能使用的训练场地都会更充足。”

全明辉指出,政策不仅激活了体育市场,还扩大了体育的群众基础,像滑板、壁球这类以往小众的项目如今能被更多孩子接触,自然催生了更多低龄好苗子。

新媒体传播与家长观念更新,为“体育小孩哥”涌现提供了认知基础。当前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以往低龄体育人才因曝光渠道有限难以被关注,如今赛事视频的快速传播能让更多人更早地发现孩子的体育天赋。

全明辉结合自身观察分析,如今越来越多家长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衡量孩子成长,而是重视体育对专注力、意志力的培养,这种从“重学业轻体育”到“体育即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为低龄孩子参与体育创造了更多可能。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参与人群数量越来越多,“金字塔”的底座厚实了,出现素质优秀的“小孩哥”“小孩姐”的可能性自然也就更大。

“出名要趁早”?

从素质培养角度看,“体育小孩哥”现象具有显著积极意义。全明辉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直言:“如果家长以‘掌握技能、增强体质’为目标,‘小孩哥’现象肯定是有益的——现在的孩子大多‘久坐少动’,体育能解决近视、肥胖、脊柱侧弯这些常见健康问题,甚至能缓解学习带来的心理焦虑。”

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品格塑造上。全明辉认为,“双减”背景下体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在运动中习得的坚持、抗压等能力,是课本知识无法替代的。

2024巴黎奥运会,中国滑板队出征前,郑好好回到广东省惠州市金山湖小学参加了小学毕业典礼,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时,她表示:“我只是一员小将,但也要努力为国争光。”在这届奥运会上,郑好好有了新的偶像——夺得网球女单金牌的郑钦文。“我觉得郑钦文姐姐有很强的体育精神,是我们全班的偶像!”

殷子媛说,壁球比赛对意志力是很强的考验,毕竟5局3胜,打到3比2时,每一局都很艰难,每一分都在动脑子,所以会很消耗脑力和体力,最后就拼谁更有意志。

她说,学习壁球让她变得更外向、更自信,还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次的成都世运会能代表中国出战,她感觉特别光荣。

尽管有诸多积极面,竞技体育领域的“拔苗助长”担忧也不容忽视。这种风险的核心在于“过度专项化”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影响。全明辉解释,除体操跳水这类特殊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宜在孩子年龄还在10岁甚至更小时就过早专项化——孩子身体仍在发育,过早高强度训练可能引发运动损伤,且过度专注单一项目会挤压学业、休息及接触其他兴趣的时间,削弱后期发展后劲。

更现实的问题是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全明辉坦言,公众看到的“小孩哥”多是成绩亮眼的佼佼者,如郑好好能站上奥运赛场,但更多孩子付出同等努力却可能难以进入省队、国家队。若家长盲目追求“早训、多训”,一旦孩子未能走上专业运动员道路,可能会错失其他发展机会。

面对“培养体育能力是否越小越好”的提问,全明辉给出明确答案:“不是越早专项化越好,而是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适龄、适度地开展训练。”

他将低龄体育训练划分为不同阶段:6岁以前重点培养“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6岁以上可以选择专项项目,同时需要保持孩子接触项目的多样性。

全明辉特别强调,家长应带孩子体验不同体育项目,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一到两项坚持,兴趣才是长期坚持的核心动力;体育训练应符合年龄特点,而非盲目追求“尽早起步”“尽早出成绩”。

体育“小孩哥”的低龄化现象,既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素质教育推进的缩影,也考验着家长、教练和社会的理性认知。正如全明辉所说:“家长应该理性看待‘小孩哥’现象,以孩子的兴趣和健康为核心,平衡体育训练与学业、休息的关系——让体育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不是负担。”

从郑好好滑板上绽放的青春笑容,到刘羿骑马射箭时的专注神情,再到葛睿美在跳水池中飞溅的小小水花,这些体育“小孩哥”“小孩姐”的真实故事,展现的不仅是他们的运动天赋,更是当代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多元可能。未来,随着体育发展政策的完善、科学训练理念的普及,相信会有更多孩子在体育中收获健康与成长,让体育“小孩哥”现象真正成为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积极注脚。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