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与摩洛哥年轻人的双向奔赴
第27版:封面报道 2025-09-15

与摩洛哥年轻人的双向奔赴

王仲昀

医学生莫尼娅(左)与第195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员唐琦医生合影。

结束了哈桑二世医院培训后,莫尼娅在中国医疗队员的鼓励下,选择继续来到她熟悉的中国上海深造。

记者|王仲昀

2022年底,上海援摩医生、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妇产科姚立群医生来到阿加迪尔哈桑二世医院工作的第一天,正当她为眼前的语言沟通难题一筹莫展时,遇到了一位摩洛哥女医生——莫尼娅(Mounia Lalouly)。这位五官深邃,脸上常常挂着爽朗的笑容的年轻医生,不仅会法语和阿拉伯语,更能说流利的汉语,可以帮助中国医生与当地病人沟通,这令包括姚立群在内的中国医生十分诧异。

原来,莫尼娅的母亲是上海人,父亲是摩洛哥人,从小跟随父母在摩洛哥长大,会说汉语、阿拉伯语与法语。莫尼娅曾在中国求学多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

相识之后的一年多时间,热心的莫尼娅不仅帮助中国医疗队熟悉工作流程,更充当了妇产科姚立群主任的最佳手术助手和翻译。

2025年夏天,《新民周刊》记者在上海见到了正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莫尼娅。她告诉记者,当年认识上海援摩医疗队员时,她正在哈桑二世医院进行专科医生培训。

中国援摩医生去摩洛哥之前都会接受法语培训,但是像阿加迪尔这样的城市,到公立医院看病的老百姓大多只会说阿拉伯语。从阿拉伯语到法语再到汉语,有时中国医生为了同当地人顺畅沟通,需要两名翻译。而当莫尼娅在场时,她一人就能为双方解决沟通难题。

莫尼娅一家与中国援摩医生的缘分,其实能追溯到二十多年前。有一天,莫尼娅母亲的左臂严重烫伤,当时正好幸运遇到中国派遣到阿加迪尔工作的上海瑞金医院烧伤科医生,奇迹般治愈莫尼娅妈妈烧伤的皮肤。

莫尼娅说,在哈桑二世医院培训时,医院特意安排她与姚医生搭班,让她帮助姚医生了解患者病情,用阿拉伯语安抚痛苦的产妇和焦虑的家属。姚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技能,也让莫尼娅在产科轮转期间收获良多。

结束了哈桑二世医院培训后,莫尼娅在中国医疗队员的鼓励下,选择继续来到她熟悉的中国上海深造。她成功申请了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外科博士学位,第195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阿加迪尔分队队长张飞功更是为她引荐了一位博士生导师。在同济大学求学同时,她参加了中非友好合作论坛,继续助力中非友谊。

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像莫尼娅一样,因为接触到中国援摩医生,更加了解中国、亲近中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