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万里援摩背后,他们是最坚强的后盾
第24版:封面报道 2025-09-15

万里援摩背后,他们是最坚强的后盾

王仲昀

第197批援摩中国医疗队沙温分队队长张华杰(左一)与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总务科参与物资保障工作。

上海基地的援摩物资,整装待发。

援摩医疗队员常常说:我们的“军功章”里,有后方保障团队的一半。

记者|王仲昀

阿拉伯语中,摩洛哥意为“日落之地”。摩洛哥与中国相隔万里,由上海市负责组建的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已在摩洛哥各地医院援助50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近半个世纪中,每年9月前后,满载着援摩物资的货轮从上海陆续出发,通过国际海运航线运输,通常在海上航行近三个月后抵达摩洛哥。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援外物资供应站是中国援外医疗队两大保障基地之一,承担了包括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在内的几十支中国援外医疗队物资供应保障任务。自1963年我国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上海基地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千方百计确保药品器械和生活物资保障及时有力地送达援摩医疗队员手中。

援摩医疗队员常常说:我们的“军功章”里,有后方保障团队的一半。

物资,从“上海基地”发出

从医疗器械到药品,都是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受援国当地患者提供医疗援助、拓展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重要物资基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援外物资供应站副主任蒋薇接受《新民周刊》采访表示,供应站也被称作“上海基地”,与广州基地共同承担国家卫健委委派的援外任务。她向记者讲述了上海基地在援摩50年背后的默默付出。

1971年,原卫生部下发《关于请上海市卫生局继续承担援外药械等组合发运任务》文件。从那时起至今54年,上海基地已为32支援外医疗队通过海陆空国际运输提供常规药械保障服务。

上海基地的物资保障,主要分为常规项目与特色项目。上述对32支援外医疗队的保障,属于常规项目;此外,供应站近年来也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小而美”民生项目。譬如今年7月13日至18日,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带领上海专家组,赴摩洛哥开展“光明行”眼科义诊活动,“在专家组到达摩洛哥之前,我们负责将‘光明行’需要的药品、器械提前送达。”

通常在每年10月,包括援摩医疗队在内的32支医疗队,会陆续展开第二年所需物资的编报,经国家审核通过后下达至上海基地。这些医疗队需要的物资每年都会根据现实情况而有所变化。以援摩医疗队为例,每两年更换一批队员,医生们的专业和科室会随之变动,这也意味着对于药品和器械提出不同要求。

尽管每年会有些微调整,但总体来看,上海基地为援摩医疗队提供的保障主要由药品、医疗器械与生活物资构成。其中,生活物资是近年来物资保障工作的有力补充。自2003年起,原卫生部不断增加医疗队的办公和生活经费,要求上海基地帮助援外医疗队购置包括厨房日用品、家具、电脑、空调、办公桌椅等物资。为了改善医疗队在外的工作生活条件,从2005年起,上海市政府决定每年向援摩洛哥医疗队提供经费,也开创了地方政府资助国家援外医疗队的先例。

具体到操作中,援外药械物资保障服务工作绝非简单的“买买买”。这其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最初的确定需求计划,到政府采购,再进入仓储管理,组织物流配送、分拣装箱清点打包、海陆空国际运输、协助清关资料准备、配合做好设备安装、调试、操作指导培训等配套售后服务等环节,每一步都相互关联。只有紧密衔接,才能物资保障服务到位。

几十年来,在上海基地的摸索和创新下,上海援外物资的工作模式已渐趋成熟,为我国援外医疗队开创了一条特有的物资供应模式。

趋于成熟的模式,让援摩医疗队的工作与生活得到完备的保障。近些年,国际经济形势、安全局势发生变化,外部的不确定性给保障工作带来考验。近些年来,上海基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紧盯市场和“战场”,及时与援外医疗队、国内供货商反复协调沟通,制定合理可行的采购目录。365天,上海基地全年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中国与摩洛哥时差7小时,工作人员经常半夜三更与援摩医疗队联络,处理突发情况。

50年来,援摩医疗队员在接受上海基地物资保障的同时,也不断感受到来自上海市区两级卫健委及各大医院的支持。

在塔扎省,中国医疗队承担着全省70万人口中一大半人的医疗保健任务。为保障此次援摩任务顺利实施,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调增经费预算,在医疗队出征前已经为队员采购服装、食品、必备药品、医疗器械、厨房器具、应急器材等,并通过海运送抵塔扎驻地。2025年,医院又为塔扎分队采购了第二批援摩物资,并于8月3日送至指定地点进行海运。

2024年11月底,上海市黄浦区卫生健康委组建的第197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沙温分队抵达摩洛哥。黄浦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新民周刊》,根据市卫健委的清单,去年在沙温分队医疗队员到达驻地前,黄浦区卫健委已为医疗队按照15个月物资需求,做好了相应的保障。其中,在常规各个科室所需医疗器械与用药之外,还有食品类物资共计165种,以及一些诸如洗洁精、花露水等更加精细的生活用品补充物资。今年7月,黄浦区卫健委再次根据市卫健委要求,启动了后续9个月的物资保障和运输。

祖国的“烟火气”也送到了

为了尽可能让援摩医疗队员感受家乡与祖国的“烟火气”,米面盐油出现在近年的生活物资清单。而这些生活物资当中,大米等农产品涉及出口管控问题,起初在通关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加大援摩医疗队建设力度,援摩医疗队生活物资数量大大增加。为此,上海基地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外交物资供应服务中心名义通关,终于打通了援摩生活物资通关堵点。

饮食是援摩中国医疗队所需最重要的日常保障之一。50年来,许多特殊的“白衣战士”——援摩医疗队随队厨师,一日三餐坚守岗位,为中国医疗队员烹制中华美食,让离家万里的他们在忙碌过后享受家乡味道。

《新民周刊》记者查阅多位援摩医疗队厨师的回忆资料,发现许多在摩洛哥工作过的厨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种菜。由于摩洛哥沙漠地带土壤贫瘠,绿叶菜匮乏,当年他们为了让中国医生吃上蔬菜,纷纷研究了气候、土壤,带头开垦荒地,撒下从国内带来的种子,成功地种出了小白菜、上海青、油麦菜等蔬菜。

第129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的厨师彭国忠,为种好绿叶菜,甚至请教了灌溉专家,在当地采买工具材料,边学边做,制作了简易的自动灌溉装置,解决了在摩洛哥种植蔬菜的灌溉难题。不同批次、不同驻地的医疗队随队厨师们,利用手中能够使用的物资,尽一切可能,让医疗队员品尝家乡味道,缓解日常忙碌与舟车劳顿。

饮食与物资之外,语言交流也关乎援摩中国医疗队的日常工作。历年来,一批批随队翻译成为中摩双方、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陈勇龙医生,因为学过法语,曾于1988年、1993年与1998年三次跟随援摩医疗队出征,一边帮助队员与当地患者沟通,一边为队员培训法语。

在紧急情况下,中国医疗队往往是医生、翻译全上阵,而厨师则为大家准备好“战斗”后的补给。

2020年2月22日下午5时,塞达特分队马珏医生在妇产科已忙碌了一个白天,正准备下班回食堂吃晚饭。突然,助产士紧急呼叫的声音传来:“Urgence!Venir!”(急诊!快来!)马珏第一时间赶到产房,眼前这位产妇正在大出血。在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工作多年的马珏,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立刻予以加强宫缩治疗,但常规处理并未奏效,她当机立断,决定让产妇进入手术室全面检查,必要时手术止血。

随后,一场争分夺秒的手术开始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廉朋主任接到呼叫,立即去外科急诊手术室借来全套的手术器械。身为医疗队队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许雪峰主任得知消息,也跑来关心手术情况。“放心大胆做手术抢救病人,我和廉教授在旁辅助合作,随时待命上台!”

许雪峰还带来了翻译田宇东,在台下与摩洛哥护士确保对接沟通畅通,让马珏能安心且专心于手术。

等到手术顺利结束,产妇成功止血,马珏已经10小时滴水未进。当医生们带着满身疲惫和饥饿回到食堂,加了荷包蛋的面条已经热气腾腾等着他们。尽管当时已是深夜,医疗队厨师罗会山师傅一直等待医生们归来。

一场急救宛如缩影,展现了援摩医疗队的团队力量。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