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中国医疗援摩走向深入,从“治病救人”到“医疗合作”
第19版:封面报道 2025-09-15

中国医疗援摩走向深入,从“治病救人”到“医疗合作”

应琛

上海医生培训当地医护人员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

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员沈东杰查房。

“中摩本格里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

援摩医疗队员休息时的生活场景。

2023年9月8日深夜,摩洛哥马拉喀什大区遭遇一场7.0级的强烈地震。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的张建海、周珑、严以鸿等人来到哈桑二世医院,卷起衣袖,每人完成了450毫升献血。

医生为新生儿筛查听力。

中摩医学学术交流。

最近十年,援摩医疗工作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从单纯的人力输出,走向深度融合的“鱼渔相授”;从中方医生的“治病救人”,扩展到中摩医院间“交流合作”。

记者|应琛

暮色中的摩洛哥塔扎,晚霞满天。第197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塔扎分队驻地的灯光依然亮着。来自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张爱敏,对着一份病历凝神思索——患者是一位106岁的老人,髋部骨折,若不手术,可能永远无法再站立。

然而,手术室的C臂机已坏了14天。在没有影像引导的情况下完成高龄患者的骨科手术,风险极高。张爱敏没有放弃。他联合摩方心内科、麻醉科多次会诊,反复推演手术方案,甚至灵活调整手术策略,以弥补当地器械的简陋不足。

最终,在修复好的C臂机辅助下,手术仅用1小时就顺利完成。老人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她用当地语言轻声对张医生说:“谢谢。”

在摩洛哥偏远的山区、沙漠边缘的省立医院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自1975年首批中国医疗队抵达摩洛哥塞达特,50年间,上海共派出197批医疗队。而最近十年,援摩医疗工作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从单纯的人力输出,走向深度融合的“鱼渔相授”;从中方医生的“治病救人”,扩展到中摩医院间“交流合作”。

在资源有限之地开出希望之花

摩洛哥公立医院医生奇缺,中国援摩医疗队员们几乎都是“单兵且持续作战”的工作状态。

“与上海看病完全不同,医生要成为多面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普外科副主任沈东杰,作为第182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沙温分队队长,于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沙温,山峦环抱,位置偏远。这里是上海援摩八支分队的驻点之一,当地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而摩洛哥饮食偏甜,当地人饮食又不规律,尤其是斋月,会有暴饮暴食的情况,这无形中增加了肠梗阻、胃穿孔的患病率。

处理急腹症患者正是沈东杰最主要的工作。刚到沙温不久后的一个深夜,沈东杰的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是急促的法语,大意是急诊有位病人。沈东杰疾步冲到急诊,见到的是一名消化道穿孔患者。

在国内,遇到这样情况,外科医生会选择立即手术。但在这里,问题变得棘手——当晚没有麻醉医生值班,没办法施行手术。

沈东杰跟总值班汇报后,总值班建议将病人转至50公里外的另一家综合性医院。他利索地帮病人插好胃管,接上负压引流器,让护士给病人挂上补液,目送着救护车驶向夜色,此时已近子夜1点。没想到,两个多小时后,他的电话再次响起,那名患者转去的医院因为值班医生在手术,竟被送了回来;与此同时,当地麻醉护士认为这名患者当下没有急诊手术指征,也不愿意把麻醉师从家里叫来……

目睹病人的痛苦,沈东杰只能先将患者收治住院,密切观察。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没有肠外营养,只能靠葡萄糖水维持,没有胃肠减压设备,只能临时从自己带的医疗物资里找一个负压引流器接上……好在处理及时且到位,加上患者身体素质不错,第二天一早,病人腹痛明显改善,各项指征渐趋平稳,此时再手术也意义不大,就继续密切观察,病人也一天天好转。

患者出院之际,沈东杰到病房查房,送给患者一些保护胃的药,嘱托回家按时服药。语言不通(当地人说阿拉伯语为主),患者为表感激,握着沈东杰的手,献上了摩洛哥最珍贵的吻手礼。

摩洛哥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首都拉巴特和卡萨布兰卡等大城市,偏远地区往往仅有一两名医生支撑整个科室。更严峻的是,当地医生流动性大,不少人同时在私立医院兼职,导致科室时常“空岗”。

根据中摩两国政府签署的卫生合作议定书,援摩医疗队每批任期两年,援摩医疗队驻点除总队部位于首都拉巴特外,八支分队的驻点医院人力资源匮乏。上海医疗队的工作性质主要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尽管出发前已经接受了相关培训,队员们也通过以往援摩队员了解了当地情况,但2021年底,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北)副主任张建海,作为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队长,走进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还是经历了“让人震撼”的适应过程。

张建海是一名麻醉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麻醉经验。时值冬日,手术室内丝毫感觉不到空调的存在,“据说空调和麻醉机同时工作容易跳闸”,还听说“运气”好时手术室能邂逅野猫。此外,没有专用的麻醉穿刺包,椎管内麻醉只能靠一根腰麻针加三块纱布来搞定一切。他说,在这里只能慢慢接受现实条件,因地制宜甚至转变观念,落实好麻醉管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第19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总队长沙小苹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我们要求是在‘摩方所需、中方所能’前提下,‘量力而行’地共同开展新技术,填补医院或地区的技术空白”。

针对开展医疗工作中遇到的现实困境,援摩医疗队逐步形成“小而美、美而精、精而实”的理念,积极整合驻地医疗资源,创新探索符合当地条件的临床适宜技术。

2024年至今,共开展10项临床适宜技术,覆盖骨科、普外、妇产、中医等多个科室:

沙温分队用输液针头与管路完成胸腔穿刺引流,极大降低胸膜黏连发生率;本格里分队用手套边缘制成皮筋、骨科骨针磨成探条,成功实施高位肛瘘挂线术;塔扎分队将大黄与芒硝混合外敷,三天内显著缓解患者切口感染;塞达特分队在缺乏克氏针的情况下,用注射器针头成功完成断指再植内固定;拉西迪亚分队自制持续低负压冲洗引流装置,挽救多名腹腔感染患者……

沙小苹介绍,这些技术看似“土法上马”,却极具实用性: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明确、易于推广。它们并非诞生于高端实验室,而是在手术台边、在急诊室里、在无数次“没有办法想办法”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在摩洛哥普及新技术

中国医疗队的到来,不仅填补了人力缺口,创新了技术,更带来了技术普及的可能。

在哈桑二世医院,胸外科手术一直鲜有开展。不是因为没有患者需要救治,也不是因为外科医生不能胜任手术,而是因为一项关键技术——双腔支气管插管术,成了横亘在生命救治路上的天堑。

该技术是胸科手术麻醉的“黄金标准”,通过实现单肺通气与肺隔离,为胸腔镜、肺叶切除等手术提供清晰术野,保障患者术中安全。其精准操作直接关系手术成败与患者预后,是麻醉医生必须掌握的高阶技能。

令人意外的是,摩方医护人员在默默观察了张建海临床工作之后,才由护士长谨慎地提出那个关键问题:“张医生,我们可以开展胸科手术吗?”张建海没有辜负这份期待,用娴熟的技术手法,精准定位,为手术的顺利开展成功保驾护航。

“当地医生普遍接受的是欧洲的医学教育体系,加上很多人没有去过中国,不了解上海是全国医学高地,因此一开始合作时,总是持怀疑的态度。经过接触后,我们用自身过硬的业务能力逐步赢得了他们的认可。”张建海告诉《新民周刊》。

同样地,“超声引导周围神经阻滞”在国内已是一个非常成熟而又普及的麻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围术期镇痛及麻醉中,但哈桑二世医院里的麻醉医生对此技术仍十分生疏。

援外期间,张建海高质量完成了1500例麻醉。“摩方麻醉医生第一次看我操作后很有兴趣,表达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以后,每每遇到合适的病人,张医生就会叫摩洛哥同事在旁边观摩,为其讲解技术要领,并指导她进行操作。

在梅克内斯,腹腔镜微创技术仍面临一片空白。新华医院儿普外科副主任医师、第19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梅克内斯分队队员王奕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成功开展了穆罕默德五世医院首例腹腔镜下儿童腹股沟疝修补术。

这一“零的突破”,不仅解除了患者的病痛,在当地外科领域播下了微创技术的种子,更重要的是带教过程。中国医生从器械准备、手术示范到带教操作全程培训摩方医生。一年后,摩方医生已能独立完成该类手术,至今已完成近90例。

在本格里,2024年初,一则关于马拉喀什首次开展“关注听力健康”流动医疗大篷车的新闻,引起了第19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本格里分队长刘峰的注意,并向总队长沙小苹汇报。

“当时我正在寻找新项目的调研中,而且还看到摩洛哥王室的拉拉·阿斯梅公主致力于帮助听障儿童的报道,于是我专门找到了当地的‘听力障碍基金会’,了解摩洛哥在这方面的情况。”在沙小苹看来,单次活动覆盖面有限,如果建立长期干预机制,就能把筛查覆盖到全体新生儿。

将中国“早筛早诊早干预”成功经验根植摩洛哥的构想由此产生。汇集众人之力,一份凝聚着东方智慧的方案跃然纸上。面对摩方的诸多疑虑,中国医疗队以翔实的国际数据和中国辉煌成果为据,给予精准的应答。最终,信任的桥梁架起,摩洛哥卫生部郑重将项目纳入合作目录,“中摩本格里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诞生了。

2024年秋,合作协议正式签署。首批采购的便携式听力筛查仪历时4个月从上海运抵摩洛哥。

更大的挑战在于“人员培训”,中方团队多管齐下:上海专家远程授课阐释原理与筛查价值,提供图文并茂的法语操作指南;录制细致入微的实操视频,“手把手”传递经验。三个月后,4名摩洛哥护士从零起步,蜕变为独当一面的骨干。

2025年3月3日是“世界听力日”,项目启动。在本格里赖哈姆纳省中心医院,一声声清脆的仪器提示音,正悄然改变着新生儿的命运。截至8月,434名新生儿接受了这份来自中摩合作的生命初检,并建立“筛查—复测—转诊”全流程管理。

沙小苹表示,该项目填补了本格里地区儿童听力保健空白,同时实现了上海市卫健委对医疗队提出的“推动上海和摩洛哥建立对口医院合作,实现零的突破”的工作要求。“我们通过带教摩方医生,开展病例示范、手术培训等,做到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不仅是医生,更是“白衣外交官”

2025年,是上海援摩50周年。摩洛哥老百姓对上海医生早已熟悉,走在街上,小孩子会用中文对中国医生说“你好”。上海医生技术高、态度好,给当地病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回顾半个世纪的历程,援摩工作早已超越单纯的医疗援助,迈向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共建。

2023年3月21日,由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总队部主办,塞达特分队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承办的“2023中摩高危孕产妇围术期高峰论坛”在线上举行,当天共有超过1万人次在线关注。市一医院产科主任徐先明、麻醉科主任李金宝等线上授课,为摩洛哥和中国医护人员分享危重症孕产妇围术期救治的经验和技术。

2025年7月1日,在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的帮助下,中国援摩医疗队争取到了“一带一路医务人员培训”名额,送出3名摩方人员到中国学习。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华人华侨来到摩洛哥。医疗队的工作范围也随之扩展——他们不仅是摩洛哥患者的医生,也是同胞的健康守护人。

每年,医疗队在卡萨布兰卡为华人华侨举办大型义诊,赴阿加迪尔为渔业公司船员提供慢性病管理,协助中资企业在选址时考虑医疗配套,真正成为“走出去”企业的健康后盾。

此外,医疗队还积极开展文化传播与民间外交——制作阿拉伯语、法语、中文三语健康手册,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开设微信公众号,为华人提供远程健康咨询;组织捐赠、义诊、儿童健康科普等活动,融入当地社区。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扛着国旗出征。”沙小苹说,“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使命。”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摩双方对医疗队发挥的作用、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从无私援助,到如今致力于援外医疗合作。

2025年是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派遣50周年,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年。“我们不仅是医生,更是‘白衣外交官’。”沙小苹强调,援摩医疗队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站在卫生外交的高度,用疗效和口碑,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提出的“卫生健康伙伴行动”。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句话,或许正是每一代援摩人的共同心声。他们像蒲公英一样,漂洋过海,把上海的城市精神、中国的医疗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播撒在摩洛哥的每一个角落。

一批又一批队员见证了“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民心相通“软联通”的升华,见证了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