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炜
专栏作家
Columnist
读书,写字,旅游,锻炼
谈话中的沉默让人难以容忍……问题在于,沉默通常是有意味的。
一般来说,我们社交的时候,喜欢遇到随和的人,如果对方比较有个性,那谈话就变得不容易,比如说他不喜欢闲聊,或者他说话前认真思考,那么我们就会面对“谈话中的沉默”。谈话中的沉默是指应该轮到某人说话时,他不说,让对话无法进行下去的尴尬处境。这里所说的“应该”,是一种谈话规范,当我们交谈时,我们会下意识地遵循一套规范——诸如要停顿多长时间、轮到谁发言以及哪些话题是合适的等等。这些规范因文化而异,有一位语言学家发现,日语使用者允许对话中有一些舒适的沉默,但对英语使用者来说,这些“舒适的沉默”持续的时间有点儿长。
过长的沉默会打破对话的规范,给对话者带来压力,会促使某些人用对话来填补沉默,于是沉默就变成了一种谈话策略,某些谈判人员会经过沉默培训,在谈判中用沉默激怒对方,逼迫对方让步,有些警务人员在审讯期间会适时沉默,以鼓励审问对象继续说下去。
沉默的压力如何而来?因为谈话的规范要求我们,沉默太久了,就需要用说话来恢复谈话的秩序。
有意思的是,还有其他一些打破谈话规范的行为,比如一个人滔滔不绝,再比如不断插话、打断别人,这两种行为都扰乱了对话流程,但一般我们都容忍,因为我们可以转换自己的注意力。偏偏谈话中的沉默让人难以容忍,没有什么事情能分散注意力,让我们假装没意识到谈话陷入了沉默。相对而言,结束尴尬的沉默好像也更容易一些,你只要开口打破沉默就行了。然而,问题在于,沉默通常是有意味的,我们必须理解对方的沉默在表达什么。
沉默有时候代表生气,闷闷不乐的人停止说话,是为了表达他们心烦意乱。但沉默还可以表达截然相反的意思——同意或者不同意,认可或者不赞成。2020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说要对“黑命贵”抗议者采取武力镇压,有记者问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有何看法,特鲁多沉默了21秒。所有媒体都注意到他的沉默。奥巴马经常会在公共场合做出痛苦的、带有反思性的沉默,以至于其沉默变成了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些公共人物的沉默,似乎容易理解,因为受众知道其背景及面临的情况。但我们在私下谈话中面对沉默时,就会无措,因为我们不了解背景,不知道对方经历了什么或面对什么,我们无从解释对方的沉默,因此会觉得不舒服。当我们用沉默作为一种谈话策略时,实际上也在考虑两件事:让别人误解我们的沉默或者让别人正确解读我们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