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蔡澜的猪油拌饭
第76版:专栏/九层塔 2025-07-07

蔡澜的猪油拌饭

沈嘉禄

沈嘉禄

专栏作家

Columnist

爱好美食和收藏

在特定场景里,这碗猪油拌饭就成了一份“独立宣言”。

正在吃泡饭,微信跳出一条消息,蔡澜先生“在亲友的陪同下,于香港养和医院安详离世”。虽有预感,仍觉突然,眼前的肉饼子蒸鲞鱼也仿佛颤抖了一下。

这道小菜是我进入盛夏时必定要搞一下的“腐败活动”,霉臭含香,家人视若仇雠,掩鼻而走,我乐得独享。不在乎他人的态度而坚持自己的味觉追求,这是蔡澜给我的勇气。做人也一样,当然难度要大很多。

我写美食散文,受几位前辈大师影响很深,包括周作人、梁实秋、唐鲁孙、邓云乡等,最崇拜汪曾祺。梁实秋和唐鲁孙两位渡海之后,在文化与感情方面从未切断与大陆的联结,常在美食文章里表达对故园故人的怀想,从容淡定的描绘,透露出对平静生活的知足。

蔡澜的美食文章也是我的至爱,他以文字织就的心灵景观,是古人倡导的随心所欲的大境界。我读蔡澜的文章往往是一口气读完,然后再挑几篇复读,在反刍过程中会获得很多启发,小到一道菜的烹制与享受,大到一种处世待人的方式,甚至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他驾驭文字有一套,左右逢源,不拘一格,反对一本正经,更无矫揉造作。他的细节描写极具镜头感,这与他涉足过电影有关。他借人物直白而任性的对话弥漫世俗社会的烟火温情,那份智慧与通透,想必得益于花开四季的女人。当然,香港包容、多元、宽松的文化环境,成就了蔡澜。

早些年,极少数港台作家在大陆访问时往往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特别在美食寻访这一块有较深偏见,最终闹出不少笑话。蔡澜从不端架子,尤其偏爱草根美食。单说他在上海寻访美食,在朋友引导下,讲究亲口尝一尝,事先做足功课。比如他在吴越人家吃面,就去淮海中路上的“第一家”,大排面和香菇面都要来一碗;在圆苑酒家吃到一款诨名为“猪八戒踢足球”的红烧猪脚加蛋,就领教到了上海人的幽默;在福禄居吃扒烧猪头,惊艳此菜的出神入化,“怪不得西门庆爱吃猪头”;在沧浪亭吃面,考证出店招由钱君匋先生手书,更早则为吴湖帆书。还知道上海面馆里还保持着让客人选择硬面、烂面、紧汤、宽汤、底浇、过桥等老规矩。在王家沙品尝各色本帮点心,知道王家沙得名于王家厍,顺便为王家沙去香港开分店吆喝一声,顺水人情做得丝滑而妥帖。

我曾在蔡澜与人合作的粗菜馆吃过炭烧猪颈肉,与脂肪肥厚的槽头肉不同,猪颈肉卤汁丰盈,外脆里酥,一经蔡澜品题,身价暴涨。他家的猪油拌饭也在必吃榜上,服务员将一只杉木桶砸在桌上,在米饭中下一坨熟猪油和一勺酱油,搅拌时香气磅礴,叫人口涎汹涌,平时最惧猪油的美眉此时也必须来一碗,吃了还要叫好。所以在特定场景里,这碗猪油拌饭就成了一份“独立宣言”。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