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作为政治工具的伊朗核问题
第33版:广域/观察家 2025-06-30

作为政治工具的伊朗核问题

沈逸

总的来看,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当前局势演变充满不确定性。

沈逸

此次行动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秀”。

2025年6月21日,美国对伊朗三处核设施实施了轰炸,虽然,美国政府试图让各方确信,此次军事打击的目的在于实质性消除伊朗的核能力,同时展示美国超强的全球军事行动能力,但是坦率地说,据披露的信息显示,此次行动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秀”。

美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截至周日,没有显著证据证明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同时,有消息显示,此次袭击前,美方对伊朗传递了明确信息:打击规模有限,只要伊朗不反击后续就不会有跟进的持续行动。这并非一次完全基于国家安全的战略行动,而更像是一次受选情左右的政治博弈。

后期局势的发展,让人们看到的是更多的微妙与不确定:伊朗确实做出了反击,但这次针对卡塔尔美军基地为主要目标的反击,和美国对伊朗的攻击一样,充满了戏剧性:伊朗提前通知了美方,通知了卡塔尔,使用了数量有限(据说是和美军使用的钻地弹数量相等)的老旧的流星导弹(而不是具备更高突防能力的高超音速导弹)。美方对伊朗的反应则更加耐人寻味:主要是通过美国领导人的社交媒体账号进行的,不仅公开感谢了伊朗提前通知美方,而且还迅速抛出了一个伊朗和以色列同意在12小时内达成停火协议的“最新”消息。美方不想恋战,见好就收,及早离场的意图,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最后的结果,不仅仅取决于美国,伊朗和以色列的回应,也更加重要。

伊朗态度相对温和,但很务实:一方面,这场冲突不是伊朗发动的,伊朗确实没有兴趣长期消耗;另一方面,伊朗虽然因为以色列的突然袭击遭遇了损失,但并非实质性的损伤了伊朗的总体实力,在反击中伊朗导弹能力具备的非对称优势,对于以色列形成了有效的制约,这有助于伊朗恢复信心。伊朗确实希望和美国能够达成某种协议,但是对于这类协议的对等性,会保持最低限度的要求。

与此同时,以色列则保持微妙位置。虽然对美行动予以口头支持,称这是对伊朗核野心的“历史性遏制”,但决策背后的很大一部分是内塔尼亚胡政府为争取国内支持而借势上演的政治操作,以色列当前并未面临真正的战略生存危机,这次冲突更像一次“用战争氛围稳住政治局面”的精算。

总的来看,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当前局势演变充满不确定性——伊朗的反击行动还会持续多久尚且未知;美国总统对于“政权更迭”的兴趣是否会有意外的提升,仍有待局势发展检验,内塔尼亚胡还有什么筹码可以添加;而地区国家又将如何选择——是加入冲突、介入调解,还是在国际压力中沉默观察?最后,这场军事秀后的外交桌上,伊核谈判能否重启、核设施是否受到制度性保护,都未曾有可以轻松挑选的唯一正确答案。

[发自上海]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