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登上属于文学的“夜航船”
第41版:广域/城与事 2025-05-05

登上属于文学的“夜航船”

明前茶

漫画/崔泓

明前茶(南京,媒体人)

90年代末,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编辑,我去上海约稿,听我说出差费用有限,希望介绍一家招待所,在上海虹桥火车站的钟楼前,高举着一份新民晚报当接头暗号的朋友王肖练提议说:“那不妨带你去见识一下作家们改长篇小说的地方,也是上海的石库门老房子。”

她就带我去了建国中路上属于上海作协的招待所,一进门,我就被亲切的氛围淹没了,帮我登记身份证的门卫大叔介绍说:“住在这里,楼层高,空气好,一层楼只住两个人,互相不打扰。一楼有厨房,可以订饭,大排饭和红烧鲫鱼饭只要五元。热水需要到一楼自取。你要记得,红的热水瓶是开水,可以泡茶;绿的热水瓶是温水,可以洗脸。”他带我去三楼的房间,十分耐心地介绍如何到露台上晾衣服,如何用蚊香架子巧妙夹住已经断掉的蚊香,如何放垫子,让书桌前的老藤椅坐得更舒服,如何调节台灯的亮度。墙上的自鸣钟当当作响,等钟声响完,我才十分困惑地问:“为什么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梳妆台?一头沉的写字台倒是这么大,抽屉竟有五个。”

门卫大叔意味深长地瞄我一眼说:“一天到晚想着看电视,怎么改小说?写字台的抽屉多,方便放各种参考书呀。”

那时候没有手机和高德地图,每天出门前,门卫大叔扯一张废旧报表,在背面帮我注好要拜访的作家,他们的家或单位,要如何坐地铁或公交车去。大叔有地图,他用放大镜不厌其烦地搜寻,再把答案记下来。

我在这里住了四天,每晚7点钟,住客们拎水上楼洗澡,以及去露台晾晒衣服的声音一收,整个招待所就安静得像一艘夜航船,那种沁人心脾的宁静夹杂茉莉花的香气,把心底的尘埃擦得干干净净。在没有手机可刷的年代,撤去电视机之后,我很快将出差所带的两本书都看完了,为了打发时间,我去门卫大叔那里借了纸和笔,把每天的约稿见闻写下来,还觉得不过瘾,就用圆珠笔画了几幅刚见到的作家的肖像画。

有一次我回到招待所时,已是晚上六点半,夜雨初歇,帮我去加热大排饭的门卫大叔关照我:“刚才下小雨了,露台上的衣服我都收叠了,放在一楼客厅的沙发上,认领的时候仔细点,别弄错了。”我吃一惊,我的衣服若是与素不相识的男客混在一起,这对我这种I人来说,将多尴尬!然而,我的紧张很快就消散了:我的衣服单独放了一叠,灰色薄风衣,米色九分裤,豆绿色带细条纹的衬衣,还有我洗好的枕巾和袜子。一个门卫,在登记簿上抬眼之时,有这种对住客的观察力,他也多少沾染了作家特有的“旁观者”气质吧。

直到今天,我依旧记得离开时,门卫大叔为我开发票时的叮嘱:“滑坡容易上坡难,要写作,就要少点对电视的依赖呀。”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