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中国年代剧越来越“吸金”
第31版:封面报道 2025-05-05

中国年代剧越来越“吸金”

周洁

《父母爱情》剧照。

《人世间》剧照。

一部接一部的年代剧,无疑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好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家庭、亲情、爱情等元素,展现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与奋斗,但故事本身能否立得住,能否写出新意,演员又能否交出贴合人物的表演,制作方是否能保持始终如一的高品质?都值得我们打个问号。

记者|周洁

现在的寒暑假,不再是《还珠格格》一家独大了。虽然观众们早已无须等着电视台放送电视剧,不过在这样的悠长假期里,仍有不少人选择重温各种年代剧。比如年代爱情剧《父母爱情》,播出11年后依然有人讨论,《苦尽柑来遇见你》热播后还被称为韩版《父母爱情》。

近年来市面上的年代剧也越来越多,随着《人世间》《繁花》《小巷人家》等的热播,超出预期的收视反响为整个行业都带来一股信心。有学者认为,久违的年代剧成功归来,既回应了传统题材能不能焕新重生、长剧还有没有市场的疑问,也给业界现存问题、发展方向提供了启示。

的确,年代剧拍得好,更容易从电视剧普遍的播放周期(一、二轮)跳出来,进入三轮四轮,甚至无限循环式播放,成为常看常新的品质佳作。有时候电视剧本身和观众的生活记忆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就像网友写的那样:“不光是一部电视剧,而是一种花露水的气味,切西瓜的声音,夏夜的凉风,回不去的河流。”

《父母爱情》何以长虹?

2014年,《父母爱情》播出。这部现在大家公认的好剧,在当时却因为剧情缺少矛盾冲突,不够跌宕起伏不被人看好,坊间还传闻剧拍完两年都惨遭搁置,直到男主郭涛因为参加综艺节目走红,才终于有电视台买走。没想到如今它的豆瓣评分高达9.4分,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轮着播,连遥远的非洲观众都能因为剧情笑得前仰后合。

《父母爱情》之所以有如此影响力,一方面是因为电视媒体时代,电视剧播出渠道相对单一,优秀的影视作品国民度相对较高,经典作品的受众基数较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部剧从故事构建、人物塑造、演员演技等方面都十分优秀。

这部剧的编剧刘静是山东烟台人,《父母爱情》是她1993年写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在当年《解放军文艺》上,后又被《作品与争鸣》《中华文学选刊》等刊物转发,还被多部小说集选录。

姜文在看到小说《父母爱情》后,想把这个小说拍成电影。于是他主动找到刘静,以五万块钱的价格买下了版权,但是写小说和拍电影不一样,要先将小说变成剧本。刘静的创作并不顺利,交了几稿剧本姜文都不是很满意,此事也就耽搁了。

倪萍也曾经找过刘静,想买下这本小说的版权,但同样因为剧本改编的问题没有达成合作,直到新丽传媒的老板曹华益找到了刘静,在多个因素的共同促使下,刘静才下定决心,要把剧本写完。

从这么多刊物转载,再到这么多名人青睐,都足以证明这个故事本身就极具潜力。

《父母爱情》讲述的是海军军官江德福和资本家小姐安杰跨越半个世纪的婚姻生活,从解放初期一直讲到21世纪初。剧中江德福驻扎的海岛,就是长山列岛,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出入黄、渤海的必经之路,中国海防防御体系的咽喉和命门。

刘静就是在长山列岛上出生的,那些带有军人特色的生活细节包括剧中许多人物和情节的描写,都来源于她真实的生活。她父亲是农村出身的军官,母亲是资本家小姐,两人从生活习惯到文化背景差了十万八千里,可偏偏在特殊年代凑成了一对。

刘静把这种错位的婚姻写成了生活向的喜剧,她不喜欢狗血的剧情,更倾向于温暖的、能感动人的、也能打动人的作品。比如江德福为了追安杰学喝咖啡烫得龇牙咧嘴,安杰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在海岛种菜养鸡,这些细节全是她从父母拌嘴日常里抠出来的。

因为真实,演员们都说照着台词念就能演出味道,连改个标点符号都怕破坏节奏。你就说这剧本写得有多绝!

剧本过硬的同时,演员演技也格外重要。一开始,江德福定的是姜文,而安杰也不是梅婷,但山转了水转,水转了山又转,就成了如今的班底。刘静当时对郭涛是一万个不满意,尤其是那对肿眼泡,看上去实在不够英俊。不过等看完全剧,她也对郭涛心服口服了,梅婷就更不用说了,制片人侯鸿亮说,梅婷的表现颠覆了她以往所有的作品。还有演小姑子的刘琳,刘静直夸她把那个从农村出来的土里土气的小姑子江德花给演活了。几位主要角色都落地了,这个故事也就成立了。

当然,《父母爱情》不是没有缺点,男女主都太过完美,显得整个故事过于“童话”,更像是披着年代剧外皮的中年偶像剧。同为讲述婚姻故事的年代剧《金婚》,就要现实得多也深刻得多。不过,在《父母爱情》中,我们仍能关注到个体命运在时代的变化中渺小而坚韧地生活,每个人物都那么栩栩如生,它已堪称年代剧中的精品之作了。

年代剧也“通货膨胀”了?

年代剧分两个大类,一类是以微观家庭生活为叙事主轴,通过一个家庭的几十年沉浮变化,体现时代的发展,折射中国家庭价值观的转变,比如《人世间》《小巷人家》;另一类则是以宏观时代节点为叙事重点,选取人物素材和故事展现主题,进而展现中国当代的社会发展,比如《大江大河》《山海情》等。

在这些剧中,我们往往能看到时代是如何影响一个普通人,比如《小巷人家》通过“厂内换房”“胡同拆迁”等反映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住房问题;《人世间》里,周家的孩子因为“上山下乡”政策分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山海情》中的水花被迫嫁人反映了农村婚嫁问题,而她的坚韧不屈改变了命运更是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小人物的弧光。

观众为什么爱看年代剧?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想从父辈的故事中找到共鸣,从过去的生活经验里发现对当下困局的启示。比如《人世间》的编剧王海鸰形容周秉昆时说:“一个窝囊的人只能让人同情不能让人从中得到安慰,而一个平凡的人活得非常精彩,可以让我们大多数人得到心灵上的抚慰。”

由于年代剧的特殊性,时代大背景下会发生什么大事件观众都清楚,在保证不脱离现实的大原则下,让人物既有普适性,又有独特性,对于年代剧的编剧来说,要求是极高的,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绝对做不好年代剧的编剧,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剧作经验才能胜任。如前文中的刘静,虽然是原著作者,因为剧本改编难度大,几度放弃,观众差点就看不到这部剧了。又如王海鸰,擅长写家庭伦理剧,但70岁的她还是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才写出《人世间》的剧本。在剧本筹备最紧张的几个月,她从早上七八点动笔,一直写到晚上七八点。

故事自洽是基础,年代剧对于置景的要求也很高。

比如以铁路警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为蓝本的《南来北往》,为了还原火车给观众的真实感,虽然看起来都是绿皮火车,其实是根据不同年代分为不同的系列,车窗和绿皮都是按照火车型号去匹配的,剧中的重要场景餐车也是按照老照片恢复的;

《人世间》剧组为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景,几乎跑遍东北三省,在贵州采景时,一个工作人员还掉到沟里了。“光字片”的场景搭建也是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开始布置,到周家门口上的冰棱,都是一条一条由师傅手工制作。剧中的一些空镜头,比如东北工业改革的宏大场景、一年四季的雪,长白山的枫叶,也都是剧组提前规划好,在合适的时间专门去吉林提前拍回来的。原著作者梁晓声去到现场后也不禁感慨,镜头一扫而过都太可惜了;

《大江大河》的农村戏,也是在取景地实地搭建了一个村子,并采取顺拍的方式,根据剧本中的年代进度变化和更改场景。

总之,好的剧优秀之处总是惊人的相似,不尽如人意之剧常常是各有各的短板。

年代剧中演员的表演也会被放大。由于年代剧的叙事容易跨越几十年,演员年龄与角色生命周期的匹配也存在问题,中年演员饰演青少年时期时,即便加了滤镜磨了皮,表演的说服力也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六姊妹》中,49岁的梅婷、陆毅管59岁的邬君梅叫妈,就格外令人出戏。而到了流量演员诠释人物时,往往更不能令观众满意,比如范丞丞在《小巷人家》中的表演,就引发了一些争议。

多部年代剧走俏,也让资本看到了年代剧的可能性,近年来影视行业都在加码年代剧,仅央视今年就有数部年代剧待播,《六姊妹》《北上》才播完,接力的就有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的《我和我的命》,将展现一位普通70后女性从贵州到深圳的个人命运和奋斗史;正午阳光操刀的《生命树》塑造了一批为改变草原生态面貌做出贡献的人物群像;《烟花少年》则描绘了上世纪90年代生长在群山工地的一群孩子的成长故事……怪不得有人打趣说年代剧已经进入“通货膨胀”时代。

资本涌入之处,也易产生泡沫。事实上,年代剧投入大,产出低,属于吃力不讨好的剧种。曾有报道分析,年代剧内容因集中在过往年代场景中,导致当代的商品广告植入受限,特别是农村场景很难吸引快消品牌,于是平台只能主要用中插广告和会员付费来分摊成本,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回收压力。而一部接一部的年代剧,无疑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好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家庭、亲情、爱情等元素,展现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与奋斗,但故事本身能否立得住,能否写出新意,演员又能否交出贴合人物的表演,制作方是否能保持始终如一的高品质?都值得我们打个问号。

不论如何,作为观众仍然期待市场能生产出源源不断的年代剧佳作,为我们留住旧日美好时光的珍贵记忆。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