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人民的医院 160年挑战巅峰
第13版:封面报道 2024-10-21

人民的医院 160年挑战巅峰

黄祺/金平/胡杨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虹口院区和松江院区

2023年新启用的新门诊大楼,将科技与人文相融合,为患者提供便捷温馨的就医环境。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秉持百年不变的“为民”初心,正以奔跑的姿态实现现代医院高质量发展,用自身的实践来描绘“未来医院”的模样。

上海市一医院援摩洛哥医疗队正为当地患者施行手术。

国内带起搏器生存时间最长的患者胡根娣在出院时,与为她治疗的心内科汪芳医生团队合影。

沧海桑田,破茧成蝶,蜕变在上海的百年巨变中,市一医院始终如一的信念是“公溥仁心,济世臻程”。

记者|黄祺 特约记者|金平 胡杨

“公溥仁心,济世臻程”。

1864年1月,外滩科尔贝尔路转角处,一家仅有35张床位的医院在一幢小楼挂牌开张。

2024年10月,坐拥虹口、松江南北两部,占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集医疗、康复、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迎来160岁华诞。

沧海桑田,破茧成蝶,蜕变在上海的百年巨变中,市一医院“公溥仁心,济世臻程”的信念始终如一。

作为中国建院最早的综合性百年老院之一,市一医院不仅为全国患者和上海市民提供生命健康保障,更位列中国现代医学进步的引领者方阵,在开拓创新中不断攀登医学的高峰和险峰,发展成为一家现代化研究型公立医院。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的160年,医学理念、治疗技术飞速升级迭代,如今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AI加持诊疗时代。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秉持百年不变的“为民”初心,正以奔跑的姿态实现现代医院高质量发展,用自身的实践来描绘“未来医院”的模样,并将更卓越的医学技术和医疗管理的蓝图变成患者触手可及随身感受的现实,为上海建成世界医学中心城市助力。。

公济天下,人民的医院

老上海人尤其是老虹口区人还会把今天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称作“公济医院”。无怪乎,“公济”之名其实沿用了近90年,直到1966年才更名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百年历程,众多“首次”诞生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全国首例国产心脏起搏器研制与临床应用、全国首例针刺麻醉手术、全国首例肝叶切除、全国首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全国首例胰岛细胞移植、全国首例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障……

百年历程,医院汇聚的医学名家灿若星辰:任廷桂、乐文照、胡懋廉、沈成武、林元英、赵东生、张镜人、谢桐……他们桃李满天下,他们的学生都已成“大家”,在市一医院和全国各地担当着重任。

曾经的辉煌成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市一人”从“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的初心出发,不断挑战,不断超越。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以“人民”二字命名的医院,要真正实现它的内涵,必须靠细致入微的流程管理和服务再造。

为全面提升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市一医院在上海综合医院中率先成立了独立建制的“患者体验处”,旨在围绕患者就医全流程,寻找问题症结,并予以改善。医院通过持续深化全流程智慧、线下便捷就医、人文关怀、服务评价与缺陷管理等四大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患者服务能力提升与服务缺陷改善。

上海是深度老龄化的城市,现在和未来,如何服务好高龄老人是医疗机构必须面对的挑战。市一医院在松江区的多家养老机构试点,推行“互联网医院+养老机构”的智慧医养新模式,使住养老人足不出院即可享受到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

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全国文明单位、上海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示范医院”创建单位、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未来智慧医院建设单位、老年友善医院、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曾获综合医院第12位——这些“名头”和实绩,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下,不断创新探索,将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落到实处的成绩单。

勇趋巅峰,永远立潮头

2024年1月,81岁的胡根娣回市一复诊,和她的手术医生汪芳紧紧拥抱。从53年前开始,她的生命和这家医院再也无法分开。

一个月前的2023年12月,刚跨入80岁的胡根娣再次为自己的心脏更新“发动机”——她人生中的第23台心脏起搏器,最新的起搏器只有胶囊大小。

植入手术非常顺利,手术后胡根娣再次回到自己日常生活中,仿佛是上海百万高龄活力老人中的普通一员。但胡根娣太不普通——她是目前世界上有记录的、依靠心脏起搏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人。

上世纪60年代末,国家家底薄、医疗条件差,但市一医院的医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挑战疑难疾病。胡根娣就是当时医生们遇到的难题之一。

那时的胡根娣患有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经常晕厥,只能卧床,挣扎在生死边缘,经历多次抢救。这种疾病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安装心脏起搏器,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商品化的心脏起搏器,市一决定自己动手研发。

内科医生们找到电器厂、找到技术人员甚至玩具设计师一起研发。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一台简单但能救命的起搏器诞生了。1971年5月10日,由方作平和刘忠豫主刀,胡根娣安装上了第一台国产感应式心脏起搏器。

从那一年开始,伴随技术的进步,53年间胡根娣一共接受过35次手术,体内累计安装过23台心脏起搏器。从生死未卜到后来过上正常的生活,胡根娣说自己“非常非常幸运”。退休后,她和老伴四处旅行,护照上有十多个国家的盖戳。

胡根娣一次又一次表达自己的感激,而市一医院一代代的医护们却说:我们更感谢胡根娣这样的患者,是他们的信任激发我们的勇气和能力去挑战、去创造,带来医学发展,造福更多患者。

患者的需求和城市的发展就像是一道道考题,市一医院为答出最好的成绩在不懈奋斗。

今天的上海是中国科创高地,数字化工具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的医疗领域,上海市政府正在引导和鼓励新技术的应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019年,市一医院在上海市率先成立临床研究院,紧紧聚焦临床疾病诊疗难题开展深入研究。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制定的“临床研究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引下,近年来医院科研战果累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防治及发病机制研究与应用、前列腺创面修复新理论与精准外科干预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老年黄斑变性的治疗突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骨肿瘤的治疗研究获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治疗银屑病的一类新药进入二期临床阶段、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新方法的研发入选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糖尿病的规范化治疗技术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青少年近视防治形成“上海标准”。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还是上海市首批建设的3家未来智慧医院之一。

市一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上早有布局。2020年,全国首个5G智慧医院落户市一医院,在上海率先实现多个5G应用场景,如制定了5G急诊一体化急救模式、打造国内第一辆5G救护车、首创5G+医院急救总协调人制度等等,实现了患者“上车即入院”的院前-院中无缝衔接。

在2023年新启用的虹口院区新大楼内,患者穿梭其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现代化、智慧化的诊疗过程,还有百年医院的历史回响:治愈疾病、疗愈身心。

再创辉煌,高质量发展

担着“第一”之名的上海公立三甲医院,应该肩负什么责任?这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管理者始终在思考、在实践的课题。

“一家医院首要的任务是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来满足患者就医需求,以救治能力来体现核心竞争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兴东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市一医院的学科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振头”“强体”“展两翼”。“医院以传统的顶尖学科眼科、泌尿外科为‘龙头’,以普外、骨科、血液、肿瘤、心内等优势学科为‘龙体’,以互联网医院和临床研究院建设为两翼,来实现医院新一轮的学科腾飞。”

目前,市一医院已拥有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学科,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多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急救中心、医学领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研究所等,学科实力稳步提升。

医院的护理学科同样坚持突破创新,在长期临床护理实践中形成了多项特色护理技术。其中,“血管通路(PICC)穿刺置管系列技术——改良塞丁格技术(MST)”入选首批上海市护理学会百年首批十大特色护理技术。

优势学科和优质护理,构成了市一医院核心的竞争力,使其成为患者心目中值得托付的医院。

每一次治疗、每一个突破背后,是高水平人才集聚的力量。近年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了“25151”人才战略,引育结合,广纳人才。目前,市一医院拥有以院士、国家杰青优青、长江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青年专家,人才队伍实力强大。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教学附属医院,市一医院围绕立德树人方针和特色教学计划,深化“四三”教学改革与创新,勠力推行“三导、三室、三协同、三位一体”合力育人体系,培养“四有”老师。

新的时代为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据郑兴东院长介绍,为深入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市一医院正按照“3331”的治院方略推进高质量发展。即“三高目标”:医院高质量发展,群众高满意度就医,员工高品质生活;“三线思路”:守住安全底线,抓住改革主线,架起卓越航线;“三点任务”:打造新亮点,深挖风险点,细查扣分点;“实施一个计划”:特色行动计划。以此实现“六个转型”的发展方向(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以临床诊疗为重向以临床诊疗、临床创新并重转型,以单一实体医院向以5G为引领的互联网医院+实体医院转型,以传统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向公共卫生安全前提下的高质量发展转型,以传统要素管理为主向以数据要素管理为主转型,以公立大医院为主的疾病诊疗模式向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疾病防治模式转型)和建设“六高基地”的功能定位(高难度疾病防治基地、高品质健康管理基地、高等级成果研发基地、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高智能医院实践基地和高质量管理示范基地)。

这样的“谋篇布局”,是市一对大型三甲公立医院责任担当的诠释,也是新一代“市一人”的使命使然。

胸怀天下,担社会责任

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千山万水,诞生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怀天下。

2022年7月,市一医院依托酒泉市人民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共建的酒泉和蚌埠国家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获得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立项,正式启动合作。双方通过管理平移、品牌平移、技术平移,推进优势医疗资源下沉。

2023年8月,市一医院与福建省宁德市政府合作共建福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德医院,托底闽东北的医疗凹地。在双方紧密合作之下,宁德医院的医疗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了闽东地区医疗水平的全面提升。

在长三角,市一医院深入推进长三角医院联盟和专科联盟建设,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医院为基地,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在上海,市一医院于2006年先试先行,率先在松江建立运行南部院区,开创了市级医院远郊办医的先河。在成为上海首家落户远郊的三甲综合性医院的同时,为将优质医疗资源引向郊区提供了成功范例和经验。

此外,市一医院还持续加强市内嘉定分院、眼防中心等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医院周边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满意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上海实施“号源下沉”政策,市一医院通过积极创新区域医联体慢病防治新模式、率先启动“全+专”“一对一”社区全科医师导师制培养,根据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情况,围绕“一专多能”培养目标,采取“导师制、个性化、工作与培训兼顾”的模式,全面提升社区全科医师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除了对家庭医生进行轮训外,市一医院还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为患者提供专科就诊、专家会诊等服务,打造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一批又一批“市一人”带着大医精神和大爱胸怀,无私奉献在偏远地区和海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秦净告诉记者,近十年,医院先后派出援建医疗队队员200余人,对口支援国内西藏、新疆、青海、云南、贵州、海南等地,以及摩洛哥等国家。

仅云南一地,市一医院近十年就派出了20批次队伍,覆盖了眼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妇产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科、骨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消化科、超声科、麻醉科等临床医技科室,实实在在提升了当地医疗质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眼科。在学科、支部“双带头人”和支部品牌建设的支撑下,眼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围绕医疗、教育、科研、管理四大核心,将扶贫、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实现精准对接、立体帮扶。2023年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贵州省分中心成立,打造了医疗对口帮扶新模式。同年,眼科支部入选了“全国公立医院临床标杆党支部”。

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也有市一医生的身影。48年来,市一医院已经累计派出60多名援摩医疗队员。2023年,市一医生、援摩医疗队塞达特分队队长张建海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他所在的医疗队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自2014年来,市一医院松江院区坚持开展“循浦江之源,筑公济医魂”医疗公益志愿服务。医院联合松江区卫健委、区医学会和区属医疗机构,定期下基层社区为区域百姓提供免费咨询和义诊服务。

一系列深入社区的公益志愿服务让人想起市一医院历史上著名的“汽车流动医院”。上世纪40年代,公济医院的“汽车流动医院”曾是一大创举。当时的流动医院主体是一辆道奇大卡车,部署了相当于小型医院的诊疗设备,配备各科医师、护士等20余人,每周一次到市郊及邻近省市农村免费为贫困农民施诊给药。患者多为疟疾、皮肤病、沙眼等,医护人员甚至还曾在车上施行剖腹产等手术。

以优质、便捷的医术“为民”,这样的精神从来都涌动在“市一人”胸中。

人文兴院,医疗有温度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科学,医疗中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医疗也能给社会带来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结合党建工作,“市一人”用行动诠释了医疗的温度。

市一医院党委书记秦净告诉记者,市一医院积极推进“党业融合计划”等,将支部建设与中心任务融合、思政工作与医德医风融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融合、作用发挥与履职尽责融合,确保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不竭动力。

2023年的儿童节,在市一医院骨科中心骨肿瘤科成立十周年暨病友分享会上,数十位曾在此就诊的患儿回到故地,分享治疗经历,为正在接受治疗的小病友打气鼓劲。作为现象级纪录片《人间世》第二部的拍摄所在地,近年来,骨肿瘤科持续推进“临床诊疗+科技创新+人文关怀服务”模式,用“爱心、仁心、初心”书写着对患者的关心。这一模式的背后,离不开市一医院“支部建在学科上”这一理念的强有力支撑。

“一个支部一个品牌,一个支部一件实事。”市一医院以特色党建品牌活动为抓手,使党支部成为强而有力的“中坚层”,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医院高质量发展优势。

初秋,在上海最美的季节里,市一医院各个院区内处处草绿花红,患者和家属或在小花园里转转,或在长凳上闲坐,院区里随处能发现点缀有匠心独运的艺术小装置。这份“小确幸”,是市一医院的“大确信”——医院是希望之地,是生命的避风港。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