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
专栏作家
Columnist
于故纸堆中发现时尚之美
搭塔灯是专属男孩们的游戏,让这个节日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男孩节。
明清时代,中秋节有一项风俗闪耀着神秘而瑰丽的光彩,那就是以大大小小的“塔灯”装点圆月下的夜晚。
据清代文人顾禄《清嘉录》记载,塔灯的原本目的在于为亡者照亮黑暗。在阖家团圆的夜晚,人们也没有忘记阴阳两隔的亲人,用一座座塔灯帮助逝者找到回家的路,让逝者看到亲人们聚在一起赏月的温馨场景,然后就可以安心地启程,走向转生的轮回。不过,实际上,搭塔灯是专属男孩们的游戏,让这个节日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男孩节,与一个多月前的七夕“女儿节”遥相呼应。七夕是年轻女孩们聚在一起斗巧,中秋节的塔灯则指定由男孩们搭建,由此形成对男孩子的能力测试。
通行的风气是,塔灯必须用捡来的废弃瓦片乃至石块搭成,而且要搭得越高越好。于是,男孩子们在节日之前就要早做准备,四处想法收集废瓦,在中秋节的当天,好朋友们把捡到的瓦石一起带到村外的旷野地里,同心协力,搭起一座临时的高塔。最初,塔身要围绕着一尊地藏菩萨像叠摞,将佛像环拱其中,并且做成七层浮屠的样式,在每一层的外沿上摆满油灯或者蜡烛,入夜点燃,便是七圈灯光荧荧摇曳,仿佛浮在半空里,隐约映亮半镂空状态的瓦塔以及塔内的地藏王像,为这个吉祥的节日营造了神秘的氛围。
那个年月的男孩子们有多么的心灵手巧呢?在广州,塔灯分成了两大流派,一派刻意模仿著名的“花塔”,另一派则再现本城另外一座著名的古塔——“光塔”。六榕寺内的花塔为典型的中式佛塔,八角形的塔身分为九层,于是,仿花塔造型的塔灯可以陈列九层小油灯,以灯多而光焰明亮取胜。清真古寺怀圣寺内的光塔原本是宣礼塔,圆柱形塔身拔地而起,只在塔顶有露天平台,平台上再起塔尖,因此,取其造型而建的塔灯只能在顶部放一圈小灯,不及花塔式明亮,但因为造型罕见而受到大家喜欢,称为“番塔灯”。不管选择哪一种造型,搭造的过程无疑都是对男孩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耐心、细心的考验。
瓦塔需要集聚足够的废瓦,到底麻烦些,在这种情况之下,用秸秆编成的轻型塔灯、以琉璃(中国传统的彩色低温玻璃)片嵌成的奢华型塔灯也被创制出来。在清代的扬州,这种塔灯最初有几尺高,用纸糊成,纸外裱一层薄纱,轻透却结实,称为“宝塔灯”。中秋节那一天,人们在庭院中摆放一张桌,桌的正中竖立一张印有太阴星君的“纸马”(彩色纸画),两旁则伴矗一对这样的“宝塔灯”,前面再陈列月饼、西瓜等祭品,组成献给月亮的供桌。
到嘉庆年间,扬州的塔灯发展出二三丈的巨塔,变成独立的陈列装饰品。此般巨型纱塔的塔身上开有很多圆窗,嵌上彩色透明玻璃片,塔内燃灯,玻璃窗便映成五颜六色的光洞。塔顶宝盖还缀有铜铃,清风拂过,叮铃作响,而顶尖的宝珠是一只半透明的羊角壳大圆球灯,烛光朦胧,真如一颗夜明珠悬在半空放光。
如此精工的塔灯价格高达几百两白银,绝对属于奢侈的极致了,扬州的富家子弟不仅乐于订购,而且还把购到手的大塔灯固定在木筏上,中秋之夜,让木筏在瘦西湖以及相连河道上来回周游,以此娱乐公众。一座座通体明亮的塔影在水上缓缓漂游,偶尔传来风吹塔铃的悦耳轻音,那是何等的美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