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永和九年的那场盛会
第35版:何以中华/本周博物 2024-04-15

永和九年的那场盛会

王悦阳

《兰亭集序》。

阎立本《赚兰亭》摹本。

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上巳节,无过于晋代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那次盛会。

记者|王悦阳

三月三日天气新,又到一年上巳节。我国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在那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上巳节,无过于晋代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那次盛会。那天,时任会稽内史的一代书圣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也正是那天,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作者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又与友人雅集,觞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留下了旷世杰作。其可贵之处在于自然形态之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交融,因此写来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入书艺的最高境界。据说后来王羲之又写过几次,都没有再达到这种境界。

后人评价《兰亭集序》之精妙,在于两点。首先是文辞华丽,文采斐然,全文虽短,却详尽记叙了上巳节那天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魏晋名士聚会的欢乐之情,字里行间更抒发王羲之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除了文辞之美,其书法成就之高,更是令人赞叹。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美飘逸,字字精妙,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作为一种典雅、飘逸、潇洒的时代风格,其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飘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总能令人观之震撼不已,特别是其用笔的丰富,藏锋、挂笔回锋、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变化,时出新意,平和之中见奇纵,圆转流美,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是对《兰亭集序》之神韵最恰当的评语。

魏晋时代,是一个诗意、自由、浪漫、狂放与分裂、战乱、动荡相交织的特殊时期。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不仅诞生了嵇康、刘伶等“竹林七贤”,也孕育了山水田园诗人谢灵运,与此同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艺术,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绘画艺术……均诞生于斯时,难怪被后人赞誉为继先秦之后又一次“文艺复兴”。说起这一时期的艺术,人们总会将它与“形神之辩”的审美趣味联系起来,从形神兼备、以形写神发展到追求神似,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最终,通过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将审美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与高度,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如实表现,转向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与表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从文字还是书法上,都达到了这一高度,字里行间强调追求“韵”的审美趣味。所谓“晋人尚韵”,其主要表现为自然天成、和谐畅达的柔性美,在这一点上,王羲之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

计赚兰亭

大唐贞观盛世,文韬武略的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爱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罗王羲之作品。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兴来时摹揣度之,体会其笔法,并珍藏身旁,唯恐失却。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使得学王之风在贞观年间大为盛行。不仅如此,他还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

虽然所藏墨宝甚丰,但唐太宗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本。每一念此,便闷闷不乐。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此“神助”之作,把它视为传家之宝,一路传下,至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圆寂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深知《兰亭集序》的价值,遂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当李世民闻言《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处,兴奋不已,三次遣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颇有研究,与辨才和尚相谈甚欢。待两人关系密切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萧翼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言不信,辨才一时起兴,就从屋梁洞内取出兰亭真迹予萧翼赏鉴。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果为真迹。只见他脸色一变,迅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太宗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但悔之已迟。后来,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个故事,画出了人物画史上赫赫有名的《萧翼赚兰亭图》,至今其摹本仍存于世。

获得真迹后,唐太宗敕令侍奉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临本传世。可能是真的太爱这部名作了,唐太宗甚至下旨,自己百年后要以真迹殉葬昭陵,从此,《兰亭集序》真本世间难寻,但数量众多的摹本、刻本却广为流传,难怪宋米芾有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本周博物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小时候还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