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蟹味飘香。上周五至周日,第二届上海国际蟹产业博览会在上海世贸展馆举办。本届蟹博会打造了一场集品鉴、交易、文化和娱乐于一体的“蟹嘉年华”,为初秋的申城留下了一份舌尖上的鲜美记忆。
现场,一只只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肥蟹张牙舞爪,活力十足。不少展商现场蒸蟹展示,膏黄肥满,香气扑鼻。
据悉,本届蟹博会吸引了来自江苏、湖北、安徽、宁夏、新疆等全国蟹优质产区的130家品牌蟹商与产业链企业参展,阳澄湖、微山湖、大纵湖等各大名湖的名蟹同台竞艳,参展品牌数量和交易活跃度,均较首届有了不小的提升。
第二届蟹博会在沪举办
专家表示:大闸蟹并非越大越好
“沪牌”大闸蟹有市场
本报记者了解到,不同于传统大闸蟹主产区以量取胜,上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精品化之路——经过多年发展,本地大闸蟹养殖形成了“四足鼎立、两翼协同”的格局。“四足”指的是浦东、崇明、宝山、松江,青浦和金山则为“两翼”,各扬其长,共同打造“上海大闸蟹”产业增长极。
上海市民每年的大闸蟹消费量约为8万吨,而本地产的大闸蟹仅有1500吨左右。“沪牌”大闸蟹产量有限且品质优良,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尽管并没有价格优势,依然供不应求,通常在12月前就销售一空。
“‘沪牌’大闸蟹产量有限,申城市民日常品尝较多的,还是来自江苏的河蟹。”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杨筱珍透露,“大家都感受到了,今年天气很热,直到这两天才有了凉意。高温对河蟹是极大的考验。而在宁夏、云南等气温相对低的地区,河蟹的成熟期到得更早,可以错峰上市。蟹博会展示这些区域的大闸蟹,也是满足市民对‘全年有蟹’的期待。”
不必盲目追求“大”
“蟹王”和“蟹后”,对申城食客们来说,早已不陌生。本届蟹博会,同样“加冕”了这份“重量级”荣誉。有意思的是,除了498.9克的大闸蟹“蟹王”和356.9克大闸蟹“蟹后”,还评出了642克的梭子蟹“蟹王”和434.9克的梭子蟹“蟹后”。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大闸蟹当仁不让抢占了“C位”,梭子蟹、青蟹等也大放异彩——这是本届蟹博会的创新。展会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于河蟹,海水蟹的季节性不强,但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同样占据较大的份额,引入海水蟹,也是为了更好擦亮蟹博会的品牌。
“蟹王”“蟹后”的评选,是否代表着河蟹“越大越好”的导向?对此,专家并不认同。“的确,在‘良种+良法’加持下,现在养殖的河蟹普遍规格较大,而且也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杨筱珍告诉记者,然而,这几年极端天气频发,大规格蟹的存活率和耐受力相对更低,抗应激能力较弱。因此,河蟹行业更推荐中规格蟹的亲本,来保证大闸蟹的稳定生长。
“就比赛来说,大蟹无疑更吸引人,但评价一只蟹显然不能只从大小的维度,更要看蒸熟后的口感。”杨筱珍表示。
每年“秋风起”,总有消费者有疑问,几十元一只的蟹和十几元一斤的蟹,味道到底有什么区别?“目前来说,河蟹还算是中高端水产品,从正规渠道售卖的大闸蟹,它的价格和品质是对应的。蟹肉质地是否紧实,口味是否鲜甜,有没有土腥味,还是不一样的。”杨教授说,“当然,不少小规格蟹滋味也蛮好,但可食用部分会比较少。”
杨筱珍说,无论从良种培育还是养殖技术上,河蟹行业也一直在发力,期待早日为消费者提供品质高、价格合适的好蟹。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