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千人交响”的上海告白 尖刀之夜的温度 用传统之美 展今日之美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10-19
马勒《第八交响曲》沪上首演

“千人交响”的上海告白

◆ 茅亦铭

音乐是穿越时代迷雾的灯塔,也能成为镌刻城市记忆的独特坐标。日前,在东艺音乐厅的舞台上,申城爱乐者的老朋友——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执棒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携手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四百余位乐手、歌者,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献上了马勒《第八交响曲》的沪上首演。这部被誉为“千人交响曲”的鸿篇巨制,在申城绚丽的夜幕下完成了迟到百年的“告白”,也让现场观众在轰鸣与柔光交织的声场中,再次感悟着马勒宇宙和古典音乐世界的辽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此次上海之行,创下的“五天内演完马勒九部交响曲”的非凡壮举,在全球古典音乐界也绝对堪称“史诗级的极限挑战”,其难度之高,耗费体力之大,考验指挥和乐手的耐力之强,足以载入当代古典音乐演出史册。

今年适逢马勒逝世115周年,亦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一系列纪念活动启幕之年。《第八交响曲》是马勒所创作的交响曲中最声势浩大的一首,用作曲家自己当时的话来说,此曲是对前七部的总结。其除了庞大的交响乐队,还有两个混声合唱队、一个童声合唱团、七个独唱演员,也因此被称为“千人交响曲”。与之前七部交响曲不同的是,《第八交响曲》不但规模大,内容也有所突破,个人的悲剧因素明显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贝多芬式的博爱、欢乐和幸福。马勒在1910年挥笔写下《第八交响曲》时,将拉丁圣咏与歌德《浮士德》终幕并置,以“创造与救赎”为核,呼唤跨越民族与信仰的精神大同。此时此刻,这部作品被搬上上海舞台,不仅是一次音乐史上的补白,更是一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情呼应——它让人们在音符的洪流里,回望20世纪初的焦灼与希冀,亦在当下的喧嚣中重新校准心灵的坐标。

捷杰耶夫“牙签式”指挥棒下的马勒,是“俄式风暴”撞进“德奥宇宙”。果然,如同前几晚一样,他的指挥速度偏快,乐团在他的带领下呈现出独有的质感——铜管如西伯利亚寒流,弦乐粗粝却带野味;极弱到极强的瞬切,像舞台灯光骤亮,整体呈现得恢宏壮丽。马勒的交响曲对于“艺术一致性”的要求近乎苛刻。九部交响曲虽各有特色,但在情感表达、音响平衡上都有内在的延续性。这意味着捷杰耶夫和乐团不仅要精准把控每一部作品的细节,而且要始终保持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尽管当晚已经是第四个晚上,72岁的“姐夫”依旧全程投入,令人肃然起敬!现场的年轻乐迷们听到肾上腺素飙升,而老乐迷们则通过他看见了另一重宇宙:马勒不再哀婉内省,而是生生不息。全场售罄与经久不息的Bravo,当“姐夫速度”撞上“千人交响”——磅礴、上头!

马勒《第八交响曲》的沪上首演,不仅填补了上海古典音乐会史的空缺,也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年轮添上一圈深刻纹理。80多年前,战火曾让世界支离破碎;80年后,来自俄罗斯与中国的400余位音乐家通过同一部“世界交响曲”在黄浦江畔握手。历史与现实、创伤与希望、个体与时代,在90分钟的声浪中完成了一次庄严对话。也许,当“爱”与“创造”被同时唱响,语言与疆界早已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