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中秋佳节过后,食品店就有一种“什锦月饼”供应。把销售剩余的月饼每个切成四瓣,装在牛皮纸袋里,散称出售。每斤售价大约两毛五分钱,真正是价廉物美。最重要的是,这种月饼只要凭粮票就可以购买,用不到月饼票。而且粮票也只要半斤左右,跟凭票购买月饼用的粮票数量差不多。
什锦月饼当中,除有豆沙、椰蓉、白果之类的大路货外,额骨头高的话,偶尔还会碰到蛋黄、金腿之类的高档月饼。当然,这是凤毛鳞角,邪气少的。平常绝大多数人舍不得用钞票买这种高档月饼,现在意外吃到,就好比是现在“开盲盒”开到了稀缺款,开心得不得了。
什锦月饼早已不见踪影,但是味道还留在记忆里。其实,这种做法今天也未尝不可作为参考:既可避免浪费多余产品,也提供一款可供选购的小食,并且解决人们对剩余月饼去向的揣测与不安,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