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法官(左二) 受访者供图
静安区人民法院法官白云,也是静安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多年来,她将刚正法理与司法温情融于一身,悉心守护城市万家灯火。尤其是在涉老审判这片需要极大耐心与智慧的领域,她更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法官必备的睿智,用心用情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走出了涉老审判的一片新天地。
让法律从文本走入生活
白云处理的许多案件,看似家长里短“小案”,却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幸福,是法治精神能否真正浸润城市肌理的关键。
以“九卡车垃圾”案为例,小区公共楼道被一老人捡拾的废品层层堆叠,腐烂味弥漫,邻里关系降至冰点。面对被告的固执,白云没有简单地一判了之。她先后四次踏勘那片无处下脚的现场,倾听周边居民的困扰与期盼。她明白,这不仅是物权的行使边界问题,更关乎社区文明的底线与邻里和谐的守望。于是,她果断将法庭“搬”到争议发生的社区,在街坊的注视下,以“公民行使房屋权利,不能以损害他人的权益为代价”这一清晰有力的法理,当庭宣判被告限期清空杂物。当九卡车垃圾最终被清运走,一位阿婆激动地握住白云的手说:“我们楼道里终于有烧菜的香味了!”这朴素的感谢,胜过千言万语。这缕重回楼道的“烟火气”,正是司法守护民生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
不仅如此,白云还积极推动审判职能向前后端延伸,依托“法暖夕阳”社区工作站,在辖区内各街镇设立基层联络点,将巡回审判、普法讲座送到居民家门口,以“如我在诉”的共情和破局开路的勇气,让法律条文从纸页间鲜活地走入群众的生活,让公平正义不仅“看得见”,更能“摸得着”。
细心构建适老司法屏障
白云很早就将目光投向了涉老审判这一专业领域。“司法不仅要解决个案纠纷,更要构建起一套专业、温暖且可持续的涉老案件全流程关护体系。”白云说。
2020年,她受理了全国首例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相冲突的变更监护案,这成了她法官生涯中一次“大考”。一位八旬残疾老伯,在意识清醒时指定侄女为意定监护人,但其养女却抢先成为法定监护人,并意图掌控老人数百万元动迁款。白云多次询问老伯意愿,亲见在侄女照料下,老人生活安宁舒适。最终,她从“最有利于被监护人”和“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出发,依法判决变更监护权归于侄女。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但更让白云触动的是回访时老伯那句“心也踏实了,我都胖了几斤”。
白云还参与建设了上海首个适老化法庭。取消法庭门栏,更换防滑地板,放置放大镜等便民物品,还在审判大楼配置AED设备,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急救培训,于细节处彰显司法为民的温度。 本报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