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为康
黄精自古被视为养生之品,但它的地位和作用与人参、当归等常用药材并不相同。最早在西晋《博物志》中,黄精被称为“太阳草”,用作道家辟谷的饵食,据说能延年益寿。唐代出现九蒸九晒的炮制方法,主要为延长保存期。宋代典籍提到它甚至可在灾荒时作为粮食充饥。直到明清时期,黄精才逐渐进入中医临床,被描述为能安五脏、补虚损、健脾胃、润心肺,但相关功效大多宽泛。
黄精药性温和,效力缓慢,《本草蒙筌》就强调“旋服年久,方获奇功”。这意味着它需要长时间服用才能起到作用,更接近食物而非强力药材。凡是标榜“久服才能见效”的药物,一般功效有限,难以在短期内治病立竿见影。黄精最适合作为养生的辅助调养,而非应急治疗。
然而,黄精并非人人皆宜。清代《本经逢原》指出,阳衰阴盛者不宜服用,易出现腹泻、胃胀。《本草求真》也记载,如果体内痰湿偏重,黄精会进一步助长痰湿,反而加重不适。可见,脾胃虚弱或有痰湿困扰的人并不适合长期食用黄精。
现代养生人群需要注意几个要点。其一,黄精作为药食同源之品,可以用作调养,但应以三年五载为单位长期服用才可能见效。其二,黄精应呈甜味,若带苦味则质量不佳,不能入药。其三,九蒸九晒的工艺是为了防止腐坏,临床使用时不必拘泥于此。最重要的一点是,脾胃功能不佳的人不宜盲目服用,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黄精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文化与食补意义。任何补品都有适用人群和禁忌,只有辨证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养生作用。(作者系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五科行政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