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剧照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男舞者身着工装,以芭蕾足尖为“支点”,在脚手架间穿梭跳跃,时而单手抓握钢管完成“阿拉贝斯克”平衡,时而模拟水泥浇筑的动作,将建设者高空作业的剪影,转化为芭蕾特有的优雅韵律。昨日,广州芭蕾舞剧院推出的原创芭蕾舞剧《家园》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为即将拉开帷幕的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预热。制片方希望《家园》引发年轻一代对家国情感、文化认同的共鸣,成为连接海外游子与故土的艺术纽带。
《家园》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自今年4月首演以来好评如潮。作品讲述华侨后代阿辉与阿兰在时代浪潮下回归祖国、投身大湾区建设的抉择与奋斗。
总编导赵明将芭蕾与岭南文化融合,让西方芭蕾在东方文化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南拳的刚劲有力与芭蕾的轻盈灵动相结合,动作流畅自然;舞狮段落中,舞者用精湛的技艺模仿狮子的神态,与芭蕾的跳跃、旋转动作呼应,趣味十足。
舞台呈现也独具匠心。舞美设计秦立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纽约唐人街和粤港澳大湾区。场景切换配合“双湾区对话”的叙事方式,展现出华侨的奋斗与乡愁,以及大湾区的蓬勃发展。灯光设计任冬生透露,他们用不同的光影效果烘托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增强了舞剧的感染力。
如何平衡芭蕾的艺术风格与现实题材的表达,是创作团队反复思考的问题。编舞刘时凯用“流光溢彩”来形容这部舞剧:“我们将水袖、粤剧、舞狮、舞龙、南拳等文化元素融入芭蕾肢体语言,传递‘流域’与‘流动’的意象;剧中既有湾区的人间烟火气,也展现了纽约都会的场景。”
谈及创作初心,制片人邹罡说,他曾在美国学习工作,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侨胞的广泛分布,因而更为坚定地选择以“情感构建”为切入点:“我们不会刻意复制英歌舞的棒法、舞狮的技艺,而是提取脸谱、水袖等文化符号,既保留芭蕾‘足尖艺术’的特质,又唤醒观众对岭南热土的文化认同。”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