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图②
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核心活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将于10月18日至明年1月18日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行。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迁徙,更是两地百年精神与文脉的跨江对话。
“在展览上能看到近代广东美术的一个个重大事件,也会看到整个广东美术界近年来的主题性创作。从学术建构体系来看,展览增加了年轻艺术家与大家同台展出,增加关山月与黎雄才两位的个案研究,为广大观众呈现岭南美术的全景图。”展览总策划、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希望这次的展览开启岭南画派与海派交流的新起点。”
南北艺术桥梁
20世纪初岭南画派以“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理念,在中国画坛掀起波澜。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曾追随孙中山革命,后以画笔为刃,将日本画的写实、西方水彩的明丽融入水墨,创作了《饮马渡关图》《长城暮鸦》等饱含家国情怀的作品。1912年,高剑父于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将岭南画派的革新思想与上海的国际化视野深度结合,不仅刊发黄宾虹等海派名家作品,更首次系统引介世界美术潮流,成为连接南北艺术的桥梁。
粤沪两地艺术发展始终保持密切的双向互动,留下诸多深刻的历史印记。1919年,林风眠从广东省立梅州中学毕业后,短暂入读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即后来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沪开启艺术求学之路,为其日后“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理念埋下伏笔。1923年,关良归国后执教于上海美专,在沪举办画展,其融合西方现代派理念与传统水墨的戏剧人物画,成为海派艺术生态的独特风景。关山月的《红梅》被中华艺术宫永久收藏,黎雄才的作品多次参与上海重要主题展览。
全新交流起点
本次展览汇聚约800件/套广东美术精品力作,分勇立潮头、艺术革命、匕首投枪、激情岁月、开放变革、百花争妍、风起南方等七个主题板块,以及《从广州出发——广州三年展文献展》等五个特别专题,从不同维度延伸展览内涵,既展现岭南美术名家的独特魅力,更以当代视角诠释广东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关紫兰1929年创作的《少女像》(见图①)、关良1978年作品《三打白骨精》、司徒乔1940年创作的《放下你的鞭子》等名作都将出现在展览上。
展览将融合艺术与科技,实现沉浸式策展理念,适度加入光影美术馆(见图②)、沉浸式展陈等多媒体方式,设置多处作品打卡点。其中,300米文献时光长廊,梳理广东美术百年历程,以厚重的文献研究与整理构成展览作品坚实的文化底蕴。
展览期间,将开展12场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展览主题举办讲座或对谈。同时,推出“岭南遇见海派”公共教育系列活动,在展区内设置教育互动空间,邀请观众记录和交流观展感受,参与“拼图识画”“版画拓印”“集章”等活动。
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借数字化手段转换传统艺术,赋予水墨全新视觉体验,打破静态展示,增强观众互动沉浸感,实现传统绘画的现代演绎。观众可在观展过程中体验广东早茶文化、文创产品等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