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零零后”勇“闯”老年旅行团 红领巾换大 责任更重了 沪高校1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 AI素养成教师应聘硬通货
第7版:科教卫新闻 2025-10-15
长三角联合师资招聘专场周日举行 300余单位提供5000多岗位

AI素养成教师应聘硬通货

从教学历门槛正在逐年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成“硬通货”。10月19日9时至16时,2025年冬季长三角联合师资招聘专场将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光复西路2739号)举行,300余家用人单位将带来逾5000个岗位,为应届毕业生、在职优秀教师、海内外教育英才及持有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人士搭建一站式求职平台。

记者昨天从招聘专场媒体通气会上获悉,本次专场招聘岗位涵盖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多元需求,具备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科创教育经验以及高学历背景的优秀人才正成为学校求贤若渴的“香饽饽”。

学历门槛逐年提升

“研究生逐渐成为招聘的‘标配’。近年来,上海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学历背景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上海吸引了500多名海外留学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学科。而这几年的新进教师中,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已超半数,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双一流’高校,甚至有不少是海外排名前100的名校毕业生。”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江明说,“以前可能本科教小学、初中是主流,但现在趋势非常明显,研究生进中小学已成‘标配’,特别是高中阶段。”

“学历提升的背后,是城市对教育质量的更高追求。”江明表示,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研究生在科研素养、跨学科能力上确实有优势,更适合带领学生开展科创社团、项目化学习等活动。“但关键是要给他们用武之地。比如,奉贤区的某所高中,专门建了一栋楼用于科创教育,各类实验室齐全,这样的环境能让高层次人才真正发挥作用。”

本次招聘中,职业教育领域也释放出强烈的人才需求信号。为破解产教融合难题,市教育部门也有了一系列的政策,打破产业领域技能人才进入中职学校任教的壁垒,允许行业专家以“产业兼职教师”身份进入校园,将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带入课堂。

人人都得懂点AI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对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现在不是要招一个专门的‘人工智能老师’,而是要求每一位新进教师都具备一定的AI应用能力。”江明强调,人工智能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融入各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

统计显示,上海教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比例,去年已达到六成以上。无论是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还是利用AI工具进行作业批改和学情分析,都已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在招聘过程中,具备编程、数据思维或AI应用经验的师范生和非师范生都更受青睐。不少学校会特别关注应聘者在数字素养、科创教育方面的能力。”江明表示。

从本次发布的师资需求来看,语、数、英等学科教师仍是需求主力,中学物理、初中道德与法治、体育以及小学科学教师的需求量也较大。不同区域的教育特色发展,也带来差异化需求。例如,虹口区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和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对科学教师、思政学科教师和特殊教育领域教师的需求尤为突出。

郊区发展空间广阔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主办方给求职者支招:转变观念,拥抱多元选择。“不要只盯着中心城区。”专家建议,比如,临港新片区为吸引人才,专门设立了招聘专区,并提供人才公寓等政策支持。郊区的生活成本更低,职业发展空间同样广阔。“教师职业发展有其规律。首份工作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先在岗位上积累经验,取得一定成绩后,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是很多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

本次招聘专场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主办,是上海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教师招聘盛会之一,活动已连续多年成功举办。此外,招聘专场将与“师聘在线”小程序同步进行,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优秀人才还有机会直接与校长面对面交流,提升求职成功率。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