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遇见有温度的城市 陕西人艺携五部大戏开启申城驻演月 在“艺术上海”赴“艺享生活” 脚步丈量大街小巷 镜头讲述大城小事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5-10-15
从讲马路的异乡人到城市记忆的传播人

脚步丈量大街小巷 镜头讲述大城小事

王墨缘

扫码看王墨缘分享行走的乐趣

《繁花》里沪生的家在哪里?上海最早的府城松江府还能寻觅到吗?这些问题,在“行者小墨墨”王墨缘的视频里,常能找到生动翔实的答案。5年,800多个视频,从昔日的出境游领队到坐拥全网50万粉丝的城市文化探索者,他用脚步摸索申城脉络,借镜头讲述街巷春秋。

讲解 仔细考证

来自江苏镇江的王墨缘,曾是出境游领队。2019年,他成为“上海女婿”。2021年,他开始拍摄短视频,初衷是向游客介绍上海,却意外地发现,最热烈的反响来自上海人。“这让我意识到,深挖本土文化大有可为。”王墨缘说,身份的转变带来了视角的升级,他开始以新上海人的视角,审视这座城市的肌理。“上海何以叫申城?你很难见到一个城市,把一个汉字诠释得如此透彻。”上海纵横交错的路网构成的“申”字,让他在视频中这样感慨。

王墨缘将内容创作的根,深深扎进严谨的考证之中。为了摒弃“段子式”讲解,图书馆、档案馆成了他的“补给站”,《申报》《字林西报》等是他的案头书。

王墨缘的探索并未止步于线上。随着影响力扩大,他将知识积累转化为可触摸的城市体验,已设计三四十条成熟的Citywalk线路:“穿越时空的交响”线路,让黑石公寓的折衷主义与上海交响乐团的乐章共鸣;“海派涟漪——从张园到西摩路”路线,在张园的历史风云与陕西北路的名人故居间勾勒海派文化的多重面相……这些线路呼应着“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的理念,将红色地标、历史建筑、人文故事巧妙编织成环形多元的沉浸式体验,让参与者在行走中读懂一座城。

分享 双向奔赴

王墨缘的行走,从一开始就与上海市民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街头,他常被亲切地唤作“那个讲马路的”;更让他动容的是那些弄堂里的爷叔阿姨,他们从最初的好奇围观,转变为由衷的认可与支持,最终成为他最宝贵的城市记忆“供货商”。如今,他的评论区和私信里常常充满热情的邀请:“小墨墨,到我家来拍!我们这条弄堂的故事,你肯定不知道!”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是城市给予他的最高认可。一些老先生甚至会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讲述自己从小到大的故事。正是这无数普通市民的分享与共建,让他从一个异乡人蜕变为有温度的城市故事的讲述者。

虽然视频中王墨缘总是一个人在行走,但他更鼓励大家都拿起自己的手机,记录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美好事物和美好瞬间,这又何尝不是一次关于文化认同、城市记忆与人文情怀的双向奔赴呢?

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