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为申城一处公交车站站台的人性化改造点赞。该网友称,此前自己曾发帖吐槽此处站台缺少无障碍坡道,推婴儿车出行不便,没过多久,他发现这里的台阶变成了坡道。
主管部门就此回应说,站台改造并非因有人“吐槽”,而是“公交适老化改建”的成果。改建措施原本是为提升老年人出行的便利性,但恰巧与网友提出的方便乘客推婴儿车出行在功能上兼容。据悉,今年上海全市已完成162个公交站台的适老化改造,改造步伐还在持续加快。
虽然此事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也带来启发:如何将更多市民的“吐槽”声变成改进工作的“哨声”?城市是复杂的有机体,其痛点、堵点,生活于其间的人们感知最真切。人民城市的治理者就要善于从“吐槽”声中找解法,虽然这些“吐槽”大多不是宏大的建议,可能只源于日常生活的切身之困,但琐碎而具体的它们往往能击中城市公共服务中那些被忽视的“隐秘角落”。城市治理的精度,正体现在对这些微小痛感的捕捉上。能俯身听见声声“吐槽”,并以此为镜,照见自身不足,才能实现从管理思维到服务意识的转变,把“问题清单”变为“成效清单”,让城市越来越贴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