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
“陪伴经济”能否慰藉孤独心灵
第14版:新民环球 2025-09-18
租赁朋友 陪诊看病 旅行伴游

“陪伴经济”能否慰藉孤独心灵

旅行伴游成为一种新兴服务

在旅途中,找当地人陪同用餐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菲格罗亚为91岁的比尔·罗杰提供陪护 本版图片 GJ

在日本,可以租几个“朋友”为自己庆祝生日

文/弦子

“陪伴经济”正在全球多地悄然兴起。这股浪潮既源于城市化进程中独居群体对就医、健身等功能性协助的刚性需求,也折射出数字时代下人类深层的情感渴求。

不过,当“陪伴”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服务质量参差、伦理边界模糊、安全保障缺失等问题也逐渐浮现。有分析认为,如何让“陪伴经济”从“解决孤独的工具”成长为“温暖人心的产业”,需要理性审视与多方合力。

花钱租友 经过严格筛选

在日本,“陪伴经济”已渗透进社会生活的肌理,成为一种应对孤独与社交压力的独特方式。

27岁的雅是日本“客户伙伴”公司的专业“租友”,她的工作内容远不止陪人吃饭、聊天这么简单。“很多人擅长互联网的世界或职场,却唯独不擅长日常生活。一名高中生曾花钱雇我,与其他20名女孩一起,为她拍摄一张发布在社交媒体的合影,目的是营造拥有很多朋友的假象。”

雅的工作范围十分广泛,从日常陪伴到特殊扮演。一位名叫隼人的35岁男性,因不堪家人、朋友的催婚压力,雇佣雅扮演自己的未婚妻。他们精心编织了恋爱的细节,甚至还上演了假订婚。

雅表示,她每周平均要接到15个订单,工作时间也不规律。很长时间以来,她都在努力说服从事医护工作的父母,自己的工作是一种合法的新兴职业,而且收入也十分可观。“我的工资约合每小时58美元,还算不错。这份工作还能给那些孤独的人提供帮助,例如陪丧偶的男性看电视,给那些害羞、内向的人当约会‘陪练’,陪单身女性逛街等等。但我有两项基本原则,就是不谈恋爱、不借钱。”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企业家斯科特·罗森鲍姆于2009年创立了“租个朋友”平台。“和大多数约会相亲平台相似,这是一个提供个人资料信息供消费者选择的服务平台,会员每月支付24.95美元的会员费。我们提供结伴去博物馆、陪参加婚礼、陪同健身、礼仪教学,甚至一起乘坐热气球等陪伴服务。”

这样的陪伴服务也瞄准了高龄人群的需求。成立于2018年的Papa平台专注于为老年人提供陪伴。40岁的马丁由于工作繁忙、分身无术,她在Papa平台上为91岁的爷爷比尔·罗杰找到了一位31岁的专业陪护——里卡多·菲格罗亚,每天付费300美元。

平时,菲格罗亚会陪老人聊天、吃饭、看电影,必要时还会提供跑腿、陪诊等服务。没想到,时间一长,罗杰和菲格罗亚竟然成了忘年好友。“跟菲格罗亚聊天,我觉得自己不再孤独。”罗杰说。菲格罗亚也很高兴自己能给年迈的罗杰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上的协助。

25岁的摩根·斯蒂尔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临床研究协调员,但最近她多了一个新身份——77岁退伍老兵休·平的电话聊天伴侣。每周有几个傍晚,她会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电话那头总会传来爽朗的声音——“摩根,我正在想你今天会不会打来呢!”

这一对通过Mon Ami志愿者项目结成的忘年交,总是轻松超越平台建议的15—30分钟通话时长。“我们经常不知不觉就聊了半个多小时。”斯蒂尔笑着说。

这样的陪伴关系并非偶然形成,相关平台建立了严格的筛选机制——从多轮面试、背景调查到车辆检查,确保每位陪伴者既专业又可靠。Mon Ami联合创始人表示:“我们寻找的是那些拥有超高社交能力和情商的人,他们必须能够与背景迥异的人很快建立连接。虽然陪伴者中不少是医护人员或社工专业学生,但最重要的资质是共情能力与沟通技巧。”

付费倾听 提供情绪出口

“陪伴经济”的形式非常多元。一部分身处职场高压环境的人群,会愿意付费寻找一个倾听者。

一个细雨蒙蒙的周五早晨,大卫沿着纽约中央公园的小径行走,与他会面的不是投资人也不是同事,而是萨拉——他每周付费一小时的“倾听教练”。

大卫的公司刚获得一轮融资,外界看到的尽是耀眼光环,但无人知晓他内心的重压与孤独。他无法向团队展现脆弱和疑虑,也不能让家人分担这份重负。于是,他在“租个朋友”平台上找到了萨拉,一位曾是企业高管、如今专门提供倾听服务的专业人士。

在这一小时里,大卫可以毫无保留地谈论他对失败的恐惧、对决策的犹豫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萨拉从不轻易评判,她只是专注倾听、适时提问,并用她的经验提供一个冷静而客观的视角。对她而言,这是一份需要专业素养的工作,但对大卫来说,这却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情绪出口。

在东京,山田莉娜在涩谷站附近的一家安静咖啡馆里与中村悠人见面。作为一家国际咨询公司的项目总监,她正为一项关键的跨国并购案焦头烂额,连续数周的高强度工作让她思维僵化、效率低下。

中村是一名专职陪伴师,他的工作是为客户提供专注的工作陪伴,创造一个稳定、高效的心理环境。三小时中,中村安静地坐在她对面,只在必要时递上一杯热茶,或在她反复纠结于同一段表述时轻声提问:“如果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完全不懂的人解释,您会怎么说?”中村的提醒似乎点醒了莉娜。她重新找到了思路,完成了汇报方案。中村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职业边界,结束时他礼貌鞠躬告别,如同一位可靠的同事,但莉娜明白,她购买的是一段不受社交关系困扰的高质量工作时间。

这种针对职场人士的陪伴服务出现在多个国际大都市。那些看似成功的职场精英们,也会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陷入深刻的情感隔离和职业困境。专业的付费陪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排解困扰的交流空间。

旅行伴游 双向情感交流

在异国他乡如何很快地发现当地美食、感受当地文化?找个旅行伴游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罗马台伯河畔一家喧闹的家庭餐馆里,28岁的澳大利亚旅行者索菲亚品尝着金黄酥脆的炸洋蓟。“这是罗马犹太社区的传统美食,你看它的形状,像不像一朵绽放的向日葵?”罗马本地的旅行伴游马可向她介绍。

由于不想在旅游中“踩坑”,索菲亚通过社交美食体验平台Eatwith上预约了这顿晚餐。她没有想到,在与美食相遇的同时,还获得了深度的文化体验。“马可不只是陪我吃饭,他让我感觉像是来拜访一位久居罗马的老朋友,他陪我游玩、品尝美食、讲述当地的传统和文化。”

像马可这样的陪伴者通常会提前与客人沟通,了解对方的饮食偏好和兴趣点。马可表示:“我会问他们是否对特定历史时期感兴趣,或者想学习哪些意大利语短语。这不仅是一个共进晚餐的过程,更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文化体验。”

而在巴黎蒙马特高地的一间公寓里,女主人克劳迪娜正为五位陌生人准备晚餐。来自伦敦的游客品尝着刚出炉的奶酪泡芙,忍不住赞叹:“这可比米其林餐厅更令人难忘!”克劳迪娜微笑着介绍:“这些西红柿来自城市周边的农场,经过炎热夏季的滋养,因此味道特别浓郁。”

当晚,众人的谈话从美食延伸到文化差异,直到深夜仍意犹未尽。一位美国客人表示:“与当地人共餐让这座城市变得亲切起来。”

“这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也让我一次又一次发现自己的家乡之美。”克劳迪娜认为,通过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不仅可以分享法国美食,更能收获对不同文化的新理解。

Eatwith平台的工作人员表示:“人们渴望的不仅是一顿美餐,更是一种被接纳、被理解的感觉,是跨越文化障碍的真实人际连接。”

前景广阔 面临诸多挑战

当前,陪伴经济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前景。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多重需求,也为服务提供者带来了意义感和成就感。“陪伴经济”的兴起,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情感需求与市场供给的一次深刻对话。它从解决都市人孤独感的服务出发,逐渐演变为一种融合情感支持、生活协助、文化体验的新型消费模式。

然而,“陪伴经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行业标准缺失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定价机制不透明引发消费纠纷,隐私保护问题也时有发生。专家指出,唯有在规范中创新,在温情中成长,才能让陪伴服务这一新兴业态真正成为照亮孤独时代的一盏暖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