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冰
这本小书很沉,见证着闻老师像一位永不言败的堂吉诃德,在最绚烂的夕阳中,荷戟不彷徨,只要是为她毕生钟爱的事业、毕生钟爱的病友,她就拿着医学的战戟,不遗余力地贡献着她的心头血,用她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科学精神,继续守护人群健康。
当然,闻老师不似鲁迅那般孤独荷戟。小书很“沉”,因为里面站着几十位各专科的医学大咖,在闻老师的召唤下,他们齐齐地站出来,向这书的读者,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先生老太太,用最通俗的语言,絮絮道出最专业的叮咛,写小文章、解大疑惑、立大功德。
在AIGC横扫一切专业的当下,在病患都捧着手机看专家的当下,这个场景,莫名让人感慨且感动。闻老师定位的读者,是“智慧长者”,我体会,“长者”,是指那些使用电子产品不太利索的老人吧,在一夜之间AI化了的时代,他们在非常时期不会线上抢菜,在路边烈日下不会打网约车,生了病不会手机挂号问诊,寂寞时也不会和AI聊天……时代当然不能扔下他们,他们的生命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更加珍贵,也许,他们是最后一代“纯粹”的碳基人了。闻老师和她背后的大专家们,就非常珍惜珍爱这些“智慧长者”。
是了,他们智慧,未必“智能”,他们或许不熟悉AI,但他们葆有科学精神,信任专家,信任医学,有接受科学认知的渴望和能力——这在当下是特别珍稀的。
所以,闻老师以及众多专家这一次站出来,向智慧长者作的医学科普,就成为全媒体时代,一种颇具象征意义的人文现象,他们温和而坚决地、联手进行一次真正的真实世界的医学科普,也是一次“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知音们相互间的寻获。
其实,我们的闻老师既智慧又智能,她用手机点餐、网上聊天以及用手机查资料的本事,远超她的同龄人,让我们叹为观止。但是,她从不是只为了自己。看遍繁花,历尽劫波,闻老师孤勇犹存,多么难得!她不骄矜,也不愤世,总是说,“去做,就好了!”
她满心满眼,都是眼下的百姓家国,医疗的急难愁盼。关键时刻她仍如年轻时一样,挺身而出,声音嘹亮,总是说,“做事,不要太在乎效果,不要在乎有没有用。重要的是敢不敢做,都不做、不说,什么事都成不了。”
现在,人人背后站着AI,专家的权威形象正在被有意无意地祛魅,赛先生可能又一次在林立的麦克风群嘲中被扔到角落哭泣。AI拟人化和人的AI化似乎已经不可避免,未来必然很快解锁更多让人眼花缭乱的AI技能,资本也会远远跑在法律、科学和伦理规范的前面。在这样的时候,闻老师又一次站了出来,她联络同行,温和地向智慧长者提供了真实世界的“健康密码”,递送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支撑和医学科普礼物。“我唯一的希望是,人民能够在健康中得到快乐,即使有疾病也不要灰心。我相信医者仁心,一定会做好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智慧长者的健康密码》一书的腰封上,是参与撰写部分章节的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的忠告:永远不要低估自己对健康的掌控力,您不是被动接受老去,而是可以做出很多智慧的决定,让自己活得更好、更长、更自在。
“快九十二岁了,勉为其难,只想为百姓做好最后一件事!”闻老师在微信上敲给我的这句话,让我鼻酸,但我相信,她一定依然会在某个关键事件挺身而出,给我们来自科学家持之以恒的温暖和力量;她也依然会用她犀利的思维和温和的笑容,继续给我们无限的激励,她总是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希望、做事的意义。
这样的世界,多真实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