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脑示意图:通过计算系统模拟生物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本报记者 张炯强
能不能做成一个像我们人类一样的大脑——“人工脑”,这个科幻世界的事物正走向现实。它也是人工智能的一大目标。
人类思维的物质载体是大脑,组成人脑的神经细胞数量上千亿,与银河系星体总数相当;而作为神经细胞的连接点“突触”数量,又是神经细胞的1000倍,达到10的14次方。正是这些庞大数字的细胞构成的神经环路和网络,使人类得以产生感觉、形成意识、能学习记忆,拥有思维和认知能力。大脑神经环路在发育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实施功能,长期以来是未解之谜。因而,脑科学被称为人类理解自然现象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从医学角度来看,认识脑的发育形成和工作原理对于维护脑健康、治疗众多复杂的大脑疾病具有关键意义。
“人机相通”促进AI研发
近年来,AI热潮又将脑科技推向了全球竞争的一个新高峰。人脑工作原理有其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借鉴这些特殊的工作原理,科学家们正在设计出精巧的、具有强大学习和运算能力的机器或计算机算法。脑科学研究成果将促进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这一领域的研究突破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崭新的局面。
人工智能发展至今,最大的瓶颈是什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曾介绍:“现在的人工智能,仍停滞于机器的概念。也就是机器人拥有的本领,都是人们赋予的。很快,我们要破解更多大脑的秘密,让人工智能‘自己思考’。”
仅仅依靠大数据、计算机技术支撑的人工智能是有缺陷的,像我们熟知的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技术,往往会出现大数据没有采集到的“盲点”;人脑则不同,总会在关键时刻灵光一现、随机应变。因此,真正的人工智能是人机相通的产物。
类脑研究的突破与挑战
建院10年,复旦类脑研究院正在探索未来人工智能突破点,破解大脑奥秘。理解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谁揭开大脑运作的神秘面纱,谁就在全球智能产业革命中抢占了先机。
位于浦东张江的复旦类脑研究院,是一幢中部下沉庭院,外表建筑如一把从中升起的“大伞”,“伞”纵横交错的纹理,就像大脑的纹路。在这里,冯建峰和诸多科研团队正在破解一个个“脑奥秘”:比如,研究发现,人脑前额叶和枕叶区的灰质体积越小,多动症的症状越严重。人们的许多生理行为均与大脑有关,通过大脑的惩罚与奖赏机制,可以寻找出根源所在。那么,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否也能受到惩罚与奖赏机制的影响,变得更为有效呢?冯建峰指出,“它为实现人工智能的‘自我思考’奠定基础。”
近50年前,美国科幻片《未来世界》让人们见识了拥有“人脑”的机器人厉害及可怕之处。时至今日,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已经无处不在,但是,仍没能看到人工智能中的“思考者”。让人工智能有“人味”,这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最前沿,也是当下复旦类脑研究院全力进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