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静安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369.9亿元,突破3000亿关口;人均生产总值达36万元,是2020年的1.5倍;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02.2亿元,居全市前列。今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静安区“奋力打造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静安区委书记钟晓咏表示,静安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国际化程度高、高端要素集聚、服务经济发达,长期走在全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前列。“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区样本。
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中
构筑独特优势
钟晓咏介绍,“十四五”以来,静安区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中构筑更独特的优势,发挥中心辐射功能,持续增强城区核心竞争力。
商业消费活力实现新迸发。大力发展首发经济、新型消费,集聚最潮的品牌、提供最新的体验、打造最优的环境。2021年以来累计引进各类首店991家,一批现象级地标项目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消费热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中心城区首位。
总部经济能级实现新突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他总部85家,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2家、民营企业总部26家,总部企业数位居全市前列,总部经济税收贡献年均增长11.1%。
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静安着力培育更强劲的动能。一方面,坚持一手抓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6个重点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超85%;另一方面,高端服务品牌彰显。“全球服务商”企业从“十三五”末的48家扩展到目前103家,集中了上海1/3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形成“基础好、门类全、机构多”格局。
同时,静安区科创集聚态势明显。加快发展数据智能、文化创意和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集聚了全市1/3的核心大数据企业,全球1/3制药50强巨头落地静安。近期,聚焦商业、文化、创意、科技融合发展,静安区把握区块链、超高清视听、美妆健康等细分赛道的发展机遇,全力打造“数通链谷”“视听静界”“美创静界”3个载体,以赛道集聚、空间集聚、政策集聚,构建融合创新生态,推动新兴产业升级。
在人民城市建设中
厚植更温暖底色
钟晓咏提到,静安区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着力推动布局优化、载体再造、功能提升,在推进城市更新中打造更优越的品质。同时,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尽最大的努力改善民生,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厚植更温暖的底色。
把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十四五”以来,集中精力推进剩余47幅、5000余证零星二级以下旧里改造,提前7个月全面完成改造任务。累计实施12个成套改造项目,惠及居民4849户,并提前两年半完成全部2095户不成套小梁薄板旧住房改造。作为首批工人新村之一的彭浦新村,所有4907户非成套老公房,已全部完成改造。累计实现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完工1495台,完成近1.5万套(间)租赁住房建设和供应,新增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近3000张。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针对“一老一小”需求,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首创覆盖老年人全周期医养服务的“五床联动”整合型照护模式。建成全国首家“宝宝屋”,“托幼一体”实现全覆盖,率先开设2岁以下小月龄托班。医疗机构千人口床位数、医师数分别是全市平均的1.3倍、1.5倍,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高出全市平均2.3岁。
治理效能持续提升。着力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市容环境保持常态优良。苏州河静安段6.3公里岸线实现贯通开放,新增公共绿地26.5公顷、立体绿化11.3万平方米、绿道12.7公里,新增公园、口袋公园24座,累计达44座,让更多人可以“推窗见绿、转角遇美、出门进园”。
今年是新的静安区设立十周年,也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钟晓咏表示,面向“十五五”和未来十年,静安将在全市大局中更好挑大梁、作贡献,在“五个中心”建设中坚定走好第一方阵、作出更大建树。 本报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