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老说缺材料,他们又不说到底缺什么” 老年活动空间高温天屡遭尴尬
第7版:帮侬忙 2025-09-15
茶室关了,老人去哪儿纳凉休息?空调不装,在社区乒乓房打球十分钟不到浑身湿透……

老年活动空间高温天屡遭尴尬

博学家园小区乒乓房内至今没装上空调

经居民们不断呼吁,小区活动室终于装上空调

蓬莱公园内茶室大门紧闭 徐驰 摄

连日来,不少市民向“新民帮侬忙”反映,面对“超长高温天”,不少老年人乐于前往纳凉休憩的公共空间和老年活动空间或由“铁将军”把门,或空调频频“缺位”,让他们直呼热得“吃不消”。本报记者前往现场实地调查。

茶室说关就关

公园避暑场所少了

家住蓬莱路的市民汪老伯反映,蓬莱公园内有一座开了20多年的茶室,平时既可以收费喝茶,又可以聚会聊天,成了小有名气的老年人活动场所。今年入夏以来,茶室突然“闭门歇业”,这既让老朋友们颇为失落,也让不少逛累了公园、想“歇歇脚”“避避暑”的老年人没了方向。

记者来到现场看到,蓬莱公园的营业时间为早上6时至晚上6时。下午3时,太阳仍高挂天空。从正门进公园步行200多米,一座古色古香的茶室便映入眼帘。走近门口,一把门锁将记者和同行的汪老伯一起挡在门外。趴着窗户向内张望,内部空间不小,地上摆着数张桌椅板凳。“我住在附近,来这里5年多啦,高峰时,茶室能坐40多个人!大多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坐下来沏一壶茶、聊聊闲天,蛮‘乐惠’的……”汪老伯回忆,茶室走的是“接地气”的“半公益路线”,只要买上一壶茶,就能够坐上很久,对于茶客的数量和休息时间也没有限制。因此,时间长了,这里逐渐成为老年人的“约聚”首选地。

今年7月1日,刘老伯像往常一样来逛茶室,却遭遇“铁将军”把门。“门口挂一把锁,贴上一张告示,就这样暂停营业了。阿拉没方向了。”记者放眼看去,公园四周多处设由长椅,但鲜有人坐。“太阳很大,室内休息的地方不多,难得有个歇歇脚的地方还关了,太可惜了!”专程从嘉定江桥赶来的陆老伯早已汗流浃背,他一边擦去挂在脸上的汗珠,一边抱怨。

记者随即向蓬莱公园的管理方了解情况。一名相关负责人透露,这座茶室确实开设多年,因其亲民和不高的收费门槛,尤其受老年人喜欢。“据我们了解,关店原因是门店更换经营者,管理方顺昌公司正在进一步招商引资。”记者留下联系方式,园方承诺,会将问题转交给相关企业答复。不过,截至发稿,记者并未得到回复。

乒乓房像蒸笼

装个空调还需排队

“大热天里,我们打乒乓球竟要‘战高温’,真是遭罪!”家住浦东新区三林镇杨南路1899弄博学家园小区的多位市民同样“苦不堪言”。他们说,小区原有活动室热到像个蒸笼,经大家不断反映后,总算是安了空调。可隔壁的乒乓房却依旧没有空调。

记者来到小区后发现,老年活动室与居委会在一个楼栋。走上二楼,两间打通的老年活动室内摆放着六张桌子和十多把椅子,靠近墙壁处还摆放着书架,多位长者在这里边喝茶边聊天,显得十分惬意。角落里,一台空调机正全力运作,整个房间内温度适宜、颇为凉爽。坐在室内的多位居民透露,空调是他们多次向居委反映后,直至7月20日才装上的。在这之前,他们不得不忍受热烘烘的环境。

朝北的乒乓房里又是另外一幅景象。推开房门,一股热浪顿时袭来。房间被一张蓝色的乒乓桌占去大半,天花板上装着吊扇。有居民直言:“吊扇‘打’出来的都是热风,根本起不到任何制冷的作用!”刘阿姨今年82岁,住在小区里5年多。她虽然年事已高,但依旧精神矍铄,平时经常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小区的活动室旁边有间乒乓房,可是天气实在太热,房间里也没有装空调,我去打过一次乒乓,刚动了10分钟不到,就浑身湿透了,实在是‘吃不消’……”

记者就此事联系博学家园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到居民反映后,他们抓紧向街镇申请,最终,赶在7月底前,让两间社区活动室内安上了空调。不过,当被问及为何社区乒乓房内至今没有空调时,对方也颇为无奈:“我们已经做过申请,得到的消息是,安装(空调)要‘排计划’,每年的经费也有限,估计要等到明年才能装上……”面对这样的答复,小区居民颇感失望。

细化基层治理

“社会空调”不能缺失

如何对老年活动的公共空间做到更好的管理?上海开放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认为,首先,公共空间有“社会空调”属性。在高温天,对于很多独居、高龄或经济条件有限的老人来说,老年活动室、社区图书馆等公共空间不仅是活动场所,更是一个“社会空调”。它提供了一个安全、凉爽、可以交流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避暑地。关闭这些空间,相当于切断了一条重要的社会支持渠道,将他们困在家中,可能引发更多健康和社会风险。社区的决策者需要认识到,开放空间不仅是一项服务,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其次,基层管理不能用“避责逻辑”取代“服务逻辑”。“关闭场所或许是简单‘安全’的做法,但不能一关了之。”她认为从本质上说,关闭空间牺牲的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正常社交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最后,资源与规则错配,缺乏精细化运营的能力。空调安装不到位,背后往往是预算、电路负荷、老旧设施改造等现实难题。许多社区的老年活动室是由其他空间改建而来,电路无法承载大功率空调;或者申请专项改造资金流程漫长、审批困难。这反映了资源下沉与实际问题间的错配。“即便硬件问题解决了,也缺乏精细化的运营规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相关属地方面还要好好地想想办法。”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伊晓婷认为,这需要相关部门、社区管理者和社会力量来共同形成合力。相关部门应出台更具操作性的高温天公共空间开放指引,为社区提供政策依据和标准流程,积极鼓励开放空间;社区治理需更“精细化”:社区管理者应积极探索“弹性开放+风险管控”的模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满足居民需求;此外,还可以探索“社会合作”新模式。可以鼓励周边商场、企业向老年人在高温天提供一些“公益避暑点”,以此来形成社区内外的资源互补。

伊晓婷认为,一个社区如何对待老年和儿童群体,也是衡量其文明程度和治理精度的重要标尺。高温下的“一关了之”,关上的不仅是一扇门,更是一份社会的温度与责任。“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更多基于同理心和创新思维的打开方式。”对此,“新民帮侬忙”将持续关注。

本报记者 徐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