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腋窝摸到疙瘩,很多人会当成“上火”,吃点消炎药就不管了。可要是这疙瘩不疼不痒,过了两周还没消,甚至越来越大,就得留心了——它可能不是普通炎症,而是被称作“会伪装的肿瘤”的淋巴瘤。
9月15日是淋巴瘤日,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楼金星提醒:“要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持续2周以上,或是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半年内体重掉了10%以上,一定要及时就医。”
中老年人需要警惕
64岁的王老伯右肩隐隐作痛,起初被当成肩周炎,后来疼得吃不下饭,一度被诊断为“胆囊癌晚期,已转移到骨头和淋巴结”,建议立刻化疗。后来经人介绍,王老伯到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就诊。楼金星发现,他的肿瘤扩散模式不太对劲,不像转移来的。病理活检结果出来,才明确不是胆囊癌,而是高侵袭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老伯首选化疗+靶向治疗,右肩部疼痛肿胀改善,淋巴结缩小;后因合并肺炎终止治疗半年多,再联合免疫综合治疗维持,一直维持到停药,目前情况平稳,多次复查呈持续缓解状态。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中老年人最该警惕的淋巴瘤类型,也是最常见的亚型,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它的中位发病年龄在50—60岁,正好是中老年人免疫力下降的阶段。而且它属于“侵袭性淋巴瘤”,进展很快。不少患者一开始没把淋巴结肿大当回事,等出现乏力、体重下降再去看病时,往往已经到了晚期。
淋巴瘤“脾气”各不同
楼金星举例说,最常见的淋巴结肿大,常被当成扁桃体发炎、上火;不明原因的发热、夜间盗汗、半年内体重掉了10%以上,也可能被归为“太累了”。更麻烦的是,30%患者的癌细胞会跑到淋巴结外面——胃里长淋巴瘤,症状像胃溃疡;皮肤长淋巴瘤,看着像普通皮疹,“很多人因此找错了科室,耽误了诊断”。
淋巴瘤不是“一刀切”的病,单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就有100多种亚型,预后差别很大。楼金星说,一般可以把它们分成“温和派”和“急脾气”。
“温和派”的代表是滤泡性淋巴瘤,进展特别慢。不少这类患者早期确诊后,医生评估后会建议“观察等待”,不用马上治疗,定期复查就行。有人能带着肿瘤活十几年,正常上班、旅游,生活质量和普通人没差别。我国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89%,但要注意,约20%患者在10年内可能转为侵袭性淋巴瘤,需要长期监测。
“急脾气”的亚型就凶险多了,比如伯基特淋巴瘤。它的癌细胞增殖速度极快,几天到几周内就可能扩散到全身,还容易侵犯大脑、胃肠道。另外,部分外周T细胞淋巴瘤对治疗反应差、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不到30%。
治疗手段更新换代
提到淋巴瘤治疗,不少人还会想到“化疗掉头发、呕吐”,但现在的治疗早就不只有化疗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手段,让更多患者不再“谈疗色变”。
“化疗像不分好坏的‘炸弹’,杀癌细胞的同时也伤正常细胞,所以会有些副作用;而免疫治疗是‘精准导航导弹’,只增强免疫细胞的战斗力,让它们专门杀癌细胞,对正常细胞伤害小,严重的副作用少见。”楼金星解释道。
CAR-T细胞治疗目前它主要用于复发难治的B细胞淋巴瘤,中国真实世界数据显示,在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它的完全缓解率达68%,5年生存率42%。不少多次复发、化疗无效甚至做过骨髓移植的患者,靠CAR-T细胞治疗重新恢复了正常生活。
PD-1抑制剂对部分淋巴瘤亚型效果也很突出:复发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用它,有效率超过80%;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用它,有效率也有60%-70%。对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用“CD20单抗+PD-1抑制剂”维持治疗,5年复发率能从50%降到20%以下。
今年获批的双抗药物,还为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带来了新选择。楼金星说,像65岁以上、身体条件差的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没法承受移植,就可以选双抗联合方案。
掌握4点初步识别
“很多患者确诊后觉得‘天塌了’,但只要找对方向、选对治疗,大多能重回正常生活。”楼金星表示,摸到淋巴结肿大也不用慌,掌握4点能初步区分:
看“疼不疼”普通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按上去多半会疼(比如扁桃体发炎时,脖子上的淋巴结一按就痛);淋巴瘤的肿大淋巴结大多不疼,只有少数进展快的类型可能会有酸胀或压痛。
看“大小变化”炎症引起的疙瘩,会随着炎症好转缩小、消失;淋巴瘤的疙瘩会“进行性增大”——越来越大,不会自己缩小,甚至能从黄豆大长到鸽子蛋大。
看“质地和活动度”普通炎症的淋巴结摸起来偏软,用手推能活动;淋巴瘤的淋巴结质地偏硬,像摸橡皮,活动度差,摸起来固定不动,仿佛长在肉里。
看“伴随症状”炎症常伴有感冒、咽痛、皮肤红肿等;淋巴瘤可能伴有发热(体温超38℃,吃消炎药也没用)、盗汗、体重下降、长期乏力,甚至没皮疹却浑身痒。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