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两次跨越,让卫星“看得清”也“看得准” “走进”古画中  成为“画中人” 全球AI竞技场上需要这样的创新尖兵
第2版:要闻 2025-09-15

两次跨越,让卫星“看得清”也“看得准”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卫的故事

陆卫在实验室和同事交流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他说,常规的探测器,遇到了物理“天花板”,只有采用新的原理,哪怕有风险,才能冲破“天花板”。

他说,红外探测器的“高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有人占领。只有有了“金刚钻”,我们才能揽“瓷器活”。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卫,是我国红外物理基础研究专家,长期致力于红外物理与半导体光电子学研究。

30多年来,陆卫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学者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他带领团队聚焦我国空间红外遥感与探测的底层机理问题,成为围绕国家重大目标进行有组织基础研究的典范。他以原始创新策源力推动红外探测范式更迭,冲破了封锁,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以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需求

1983年,从小就酷爱物理的陆卫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沈学础院士攻读研究生。

当时,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物理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陆卫认为,物理学是为其他学科提供根基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可替代,尤其是在支撑国家战略技术方面。

博士毕业后,陆卫在导师的推荐下,获得了赴德国深造的机会。他在行前就坚定承诺:学成必归国。

在德期间,他争分夺秒投入研究,每逢周末或他人休息时,只要实验室开放,他必定埋头工作。这份专注终获回报,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该成果实现了对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心成果“霍尔丹猜想”的光谱学实验验证。

1991年留学结束,他遵守承诺选择回国。“回国后,我发现这里最好的条件几乎都为我们年轻人而创造,这些在国外是不可能的。”陆卫回忆,“我有了一点当家作主的感觉,而且从心底里发现自己对祖国很有感情。”

他将目光锁定在我国空间红外探测亟待解决的核心瓶颈上,开启了以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需求的攻坚之路。

在关键领域取得开创性突破

中国航天,目标是星辰大海。征途中,高水平空间红外探测技术是核心能力——这,也是西方所忌惮并长期封锁的关键领域。陆卫认识到,仅仅模仿是不够的,必须从最底层的物理原理来突破。他带领团队心无旁骛地攻关。在这一过程中,团队实现了两次重大的跨越。

“第一次跨越,是攻克‘暗电流’,解决‘看不清’的难题。”陆卫说。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拍照,相机传感器本应接收不到任何信号。但实际上,由于材料内部电子的热运动,传感器自身会产生虚假信号,就像老电视上的“雪花点”——这就是暗电流,而这种内部噪声很容易淹没真实信号。

为了“关掉”这些噪声,陆卫从半导体界面电子态的物理学基础出发,创新性提出了“电子局域化操控”理论,发展了被称为第四类跃迁的探测模式解决了暗电流抑制的难题,并带领团队以此研制出量子阱长波红外焦平面器件。五年前,这一器件成功应用于我国新技术试验卫星G星,实现了我国高性能量子结构的红外探测器在航天应用的起步。

解决了“看得清”的问题后,空间遥感发展又迎来了新的难题——不仅要看到物体的形状,还要分辨物体的成分。陆卫打比方说,真人和蜡像,远看难辨真假,可要是获得了光谱,就似“指纹”,有了唯一性。

在这第二次跨越中,陆卫引入“光电临界耦合模式”,解决了量子阱探测器峰值探测率提升与暗电流抑制间的基本矛盾,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单片集成56光谱通道的新型红外焦平面器件,是美国报道的同类器件光谱通道数的十倍以上,并应用于遥感三十七号卫星,用户评价其效果是“开创性的突破”。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