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晌午的光线·德国小镇  速写 信任 终生不忘的老师 荷香“苏超”,夜游江南 “石径斜”到底怎么读 围棋地方法规
第14版:夜光杯 2025-09-15

信任

戴永康

1978年暑假,我从南京海校回上海,下午一点的火车。南京站的蝉鸣裹着热浪扑进车厢,人们正在陆陆续续登车。忽见一对中年夫妇牵着两个穿碎花裙的小女孩挤过人群,上得车来,他们的目光在乘客间逡巡,好像是在找什么人。我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胸前戴着五角星的毛主席像章和为人民服务的徽章,坐在靠窗的位子。那对夫妇来到我座位旁,目光定格在我胸前的徽章上。“小同志是到上海吗?”男人鬓角沁着汗珠,用普通话问我。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们甚至没问我姓甚名谁,便把两朵“小碎花”托到我身边,说让我把两个孩子带到上海,到站后她们的舅舅会来接。我爽快地答应了,就像答应一件十分平常的小事。夫妇说声谢谢,孩子妈关照孩子听叔叔话,然后两人就下车了。

那时小孩不用买票,一个大人可以带两个小孩。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6岁。我把他们安排坐在我位子上,大点的仰起头,辫梢红头绳在穿堂风里飘摇,小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橘子硬糖,甜甜地叫了声叔叔,还要把糖给我吃。她们把小脑袋靠在我的军装口袋上,一点也不怯生,好像我就是她们的叔叔。一路上我给她们讲故事。对面坐着一个学生模样的姑娘,也不时逗逗孩子,用英语问孩子叫什么名字,想不到6岁的女孩竟然能用英语回答,说她叫小奇,妹妹叫小松。途中,两个孩子还美美地睡了一觉。铁轨摇晃出摇篮曲的节奏,她们放心地任蒸汽机车的白烟在睫毛间织梦。时间过得很快,不觉间就到了上海站。我一手牵一个,出得站来,人潮里突然炸开两声脆生生的“舅舅!”一个戴眼镜穿中山装的男人快步跑过来,弯腰接住扑来的两团温暖,抬头时我看见他镜片后的水光。

小小一件事,本不值一提,因为在当时这样的事太平常了。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宛如一枚无声的信用徽章。两个素昧平生的生命托付,在绿皮火车的摇晃中,构成了最生动的信任标本。这种看似平常的托付背后,折射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信任密码。写此小文时,特地翻出我珍藏多年的徽章,拍了张照片。

现在上海虹桥火车站日均客流量33万人次,智能监控系统每平方厘米的凝视,替代了当年军装上的五角星。当我们怀念绿皮火车上的温暖托付时,不应止步于怀旧。现代信任体系,是在法治框架下培育新的道德共识,让制度保障与人性光辉交相辉映。信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社会文明演进中永续的建构过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