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晌午的光线·德国小镇  速写 信任 终生不忘的老师 荷香“苏超”,夜游江南 “石径斜”到底怎么读 围棋地方法规
第14版:夜光杯 2025-09-15

“石径斜”到底怎么读

黄福海

据说,语文课本中杜牧的《山行》一诗中“斜”字的读音跟从前不同,现在标音为xie,一时激起许多家长的“愤怒”。他们表示,小时候老师就是教他们读xia(音霞),现在真的没法辅导孩子了。

其实,这个字的读音问题并不那么重要,而且也是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的。

有一部分坚持认为“斜”应该读xia的人,不知道从哪里听来一个说法:“斜”字古音就是读xia。其实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根据现代音韵学家的研究成果,“斜”的拟音既不是xie,也不是xia,而是zia或sia(根据《广韵》,斜是似嗟切,这里方便起见,改用西文字母模拟近似的读音,下同)。在这首诗里,“斜”字读xie固然读起来不押韵,但是读xia也未必就是好的解决办法,因为那样无非是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暂时让“斜”和“家”“花”押上韵了,但如果真的要按照古音来读,那么“家”应该读ka(音喀),而不是普通话里的“家”,而且严格来说,这里的a音,跟我们普通话里的“啊”音也不完全对等,这里不详细展开。

其实,南宋的朱熹在注释《诗经》《楚辞》时就遇到过不押韵的问题,他就在注释里把许多韵脚上的字改读成另一个音,后人将这种做法归结为“叶韵”(叶,读音如协,就是凑韵的意思)。明清的音韵学家对古音知识有了更多的掌握,就批驳朱熹的这种做法不合理。理由很简单,既然你把一个字的读音改成古音,理论上应当全篇都按照古音来读,不能只是押韵的字读古音。而且,一首诗中的某个字,在押韵的地方改读古音,而在不押韵的地方仍然读今音,这种做法在逻辑上不能自洽。

语文课本中读音跟从前不同的,还有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衰”字。据说从前读cui(音催),现在读shuai(衰本字),其中一个原因是读cui可以跟前一句的“回”字押韵。可是这么一读,它跟末句的“来”字又不押韵了。这就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题。

有趣的是,李商隐的名作《乐游原》,韵脚是“原”和“昏”,按照古音,“原”读niwen,昏读huen(根据《广韵》,原是愚袁切,昏是呼昆切),按照普通话读也不押韵。但我从来没有听到有人提出在这首诗里要“叶韵”的。这大概是因为“原”和“昏”都是前鼻音,大致上还算押韵。可即使按照《诗韵新编》的“十八韵”,这两个字分属于寒部和痕部,也是不能相押的。为什么有些诗要“叶韵”,有些诗就不要“叶韵”呢?

实际情况是,用“叶韵”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些字的古音,既不是普通话的读音,也不是“叶韵”之后的读音,而是第三种读音。所以有时候采用“叶韵”的办法,实际上是凭空造出了一个非古非今的读音,这是很不可取的做法。如《离骚》里有两行按理应该押韵的句子,“恐年岁之不吾与”“夕揽洲之宿莽”,至今还有人将“莽”字读成mu(音母),这是沿袭了朱熹在《楚辞集注》里的“叶韵”法,为了让“与”和“莽”押韵,就将“莽”注音为“莫补反”(按平水韵,“与”属六语,“补”属七麌,大致上可以通押)。但根据现代音韵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里的“与”应该读jia,而“莽”应该读ma,也就是说,这两个韵脚跟普通话里的读音没有太大关系,是第三种韵脚,用“叶韵”的方法就是非古非今的臆造了。

所以问题的症结在于,若只是从普通话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结果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我认为,这些字的读音问题是无所谓的,我们不妨宽容一点地认为,按照普通话的读音也不算错。因为一千年甚至一百年以来,语音都在变化,从前押韵的,现在不押韵了;这就好比南方人用他的方言写的诗,北方人按他的方言来读就可能不押韵,这是无可奈何的。当今的讨论应该建立在承认许多古今字的读音并不完全相同的基础上,先让我们的孩子按照普通话正常来读,然后让他们明白这些读音都是“权宜”的,虽然现在读起来不押韵,但古人读起来是押韵的。理解这个原则,比规定个别字的读音更为重要。正如我们学习语文,学的不只是个别知识点,而是知识背后的整个语言文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