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晓春
浙南文成梧溪有一座老祠堂——富相国祠,供桌上摆放着一部泛黄的线装中国历史教科书,静默如禅。32开形制略显小巧,却承载着两个甲子的岁月沧桑;书页间勾画圈点的痕迹犹存,宛如一位无声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荣耀。每逢庄重肃穆的祭祖大典,富弼的裔孙总会怀着无上崇敬之情,恭恭敬敬地用双手将其捧起,虔诚地托举过头顶,行那庄严的三揖九叩大礼……
一
一直以来,此书由梧溪退休教师富锡金收藏。说起它的来历,其中还有一段渊源。
1966年秋,12岁的富锡金正蹲在祠堂里玩耍。彼时,民兵们正忙于清理“四旧”,一捆捆古籍被堆放在天井,即将付之一炬。突然,一本黄色封面的书册从书堆中滑落,掀开的书页上“富弼”二字如惊雷般击中少年的心。在梧溪,三岁孩童皆知,这位北宋名相正是他们的老祖宗。
趁着看管民兵不留意,富锡金迅速将书册塞进石头缝隙,随后又用脚踢地上的泥沙,将其掩盖。三日后的夜里,富锡金冒着被抓的风险,再次潜入老祠堂。当他的指尖触碰到书册时,少年剧烈的心跳声,仿佛要将这寂静的夜色震碎。
这本当年被视为“毒草”而遭禁读的书,自此成为少年阁楼里的秘密。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富锡金用双手轻轻摩挲着那久违的铅字,仿佛触碰到了历史老人沉默的呼吸……
后来,富锡金考上了师范学校。离家的前夜,他将这本伴随自己成长的教科书,用油纸小心包裹好,藏匿于阁楼房梁之上、瓦片之下一隐秘处。尽管当年的他还不能完全领会教科书中的深刻意蕴,但老祖宗富弼显赫的名声,却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少年的心底。
这颗种子,在时光的滋养下,渐渐孕育,生根,发芽。
二
这是一本清光绪铅活字版的《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由浙江临安姚祖义纂辑,浙江山阴(绍兴)金为修订,上海商务印书馆于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版,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十五再版。所谓“最新”,距当下亦已百余载也。扉页上题有娟秀小楷“刘观焕”。为中国历史教科书卷三。
目次内容起自《宋太祖初政》,讫于《张居正柄权》,60篇课文串起宋元明三朝700年的历史风云。在《宋与夏辽和战》《仁宗守文》《宋臣争濮议》《神宗变法》四课中,赫然记载着先祖富弼的丰功伟绩。
《宋与夏辽和战》中富弼出使的故事,为课本略显呆板的铅字涂抹了鲜活的色彩。当年,宋仁宗因契丹提出的割地要求而寝食难安,宰相吕夷简却因忌恨富弼的贤能,恶意举荐他出使辽国。富弼以过人的胆识,挺身而出,与辽主展开多轮艰难谈判,最终成功说服对方放弃割地的要求,以增加岁币为代价,换得宋辽百年和平。
课文中所描述的“富弼至辽,反复辩难,力拒割地”,仅此寥寥数语,但在族人口耳相传间,却化作了更为生动的细节:赴辽国路途上,骤闻爱女病殁,先祖脊背挺如松终未回首,毅然决然消失于漫天风雪中;契丹营帐之外,他凭三寸之舌孤身奋战,貂裘肩头凝着的霜花,在清冷月光下闪烁如星……
还有《宋臣争濮议》中记载的君臣对话,也使后人为之动容。
当王素提出“宦官宫妾不知其名者可为相”时,宋仁宗脱口而出:“非富弼莫属。”这种超越世俗认知的君臣相知,化作了简明扼要的历史结论:富弼以清德著闻,时称贤相。而在梧溪富氏族人的记忆深处,这是每年祭祖时,族老们必定会讲述的掌故——先祖在相位时,家中宴客竟无绫罗绸缎装饰,唯有竹器瓦盏,却令辽国使臣感叹:大宋真有人杰!
书是富锡金从老祠堂所得,有人猜测可能是富弼后裔上代祖传;又因扉页留有刘姓大名,故而也有人推测可能是南田刘伯温后裔馈赠。书页间红蓝笔圈点的痕迹虽已在岁月中褪色,却依然清晰可辨,这或许正是梧溪富氏的精神密码——藏在历史课本的铅字与族谱的墨迹之间,隐于故纸堆的尘埃与现实的人间烟火之中。
三
2012年深冬,富锡金卸下肩头冗务携家回到阔别多年的梧溪。当他重新打开这本教科书时,仿佛当年那个“偷书少年”,正从时光的深处走来……
富锡金注定要与教科书结下不解之缘。懵懂年少时,他是忠诚的“守护者”;到了桑榆之年,他是热忱的“传播者”。他怀揣历史教科书,四处奔走游说,创立了富弼研究会;他将《宋与夏辽和战》等课文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不仅如此,他还以“富弼讲坛”为平台,四处宣讲教科书的来历,宣传富弼的文化与功绩。每当他讲到“仁宗时,范仲淹、富弼尝有意改革,未竟而罢”时,台下白发苍苍的族老们不禁纷纷拭泪——那些历史教科书上原本冰冷的铅字,此刻仿佛有了温热的生命质感。
富锡金与教科书形影不离,晚上睡觉也要枕着它入眠。那年深秋的一个上午,他提着装有教科书的帆布袋去某广告公司办事。当他与人寒暄时,身边的帆布袋竟不翼而飞。“我把老祖宗弄丢了!”他——一个六七十岁的大老爷们,在派出所声泪俱下的哭喊,让民警们既困惑又动容。通过监控回放,终于在垃圾站找回了被清洁阿姨误当废品清理的书册。
如今,这部教科书被供奉在老祠堂的檀木匣中。它早已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读物,而是富氏族人追念先祖的文化信物,或者说是一种精神图腾。从中,他们能够真切地触摸到富氏繁衍的脉络,体悟老祖宗的家国大义与高洁品格。富弼关于“以民为本”“忠和治世”的训诫,已然化作可触可感的文化基因,在血脉中代代相传。
当祭祖的袅袅青烟渐渐漫过老祠堂的飞檐,供桌上的历史教科书在摇曳的烛光中轻轻翻动。那些沉睡百年的铅字,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之间慢慢苏醒,仿佛正在续写一个跨越千年的家族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