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
采用散文/随笔讲述你我经历/熟悉的大学历史、故事、人物及精神,这一写作方式,很难说起源于何时何地,但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应该是其迅速崛起的重要契机。此举的最大特点,在于有效地沟通了“文”与“学”——这里所说的“学”,特指教育史、学术史与思想史。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文体”,也可以从1979年创刊的“以学识为根基,以阅历、心境为两翼,再配上适宜的文笔,迹浅而意深,言近而旨远”的《读书》杂志说起;当然,还可以像我曾在文章中提及的,以1988年刊行的两本有关大学的“怀旧”图书——中国文史出版社的《笳吹弦诵情弥切》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精神的魅力》作为切入点。而随着《北大旧事》(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三联书店,1998)、《北大往事》(橡子、谷行主编,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的出版与热销,集合众多零散的老大学师生的私人记忆而成书,这一编撰策略,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紧接着,江苏文艺出版社和辽海出版社组织了“老大学故事丛书”和“中国著名学府逸事文丛”;随后出版的“中华学府随笔”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以及“教会大学在中国”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走的也是这条路——谈论大学的历史,不再局限于硬邦邦的论说与数字,而是转向生气淋漓的人物和故事(参见陈平原《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其实,“追忆似水年华”,从来都是文人学者写作的重要动力。而对于上过大学或在大学工作的人来说,大学记忆连着青春胎记,历经岁月的酝酿与淘洗,不断地发酵与积聚,终于在某个特定时刻喷薄而出。这种状态下,很容易催生出生气淋漓的好文章。假如你所谈论的大学故事与人物,恰好能折射时代风云,或凸显某种精神境界,那就更有可能赢得满堂掌声。
为了便于读者进入规定的历史情境,也为了保存某些难得的时代气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众多有关老大学的图书,大都会用插页方式,印制若干老照片。但那更像是图书的配件与装饰,编写者及出版社都不曾将其作为重要一环来认真经营。
这就说到约略与此同时崛起的另一种出版风尚。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丛书一经推出,即以其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与回眸历史的新颖视角,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如今,该社又别出心裁,策划“老照片”品牌的衍生品——“我们的大学”丛书,选取若干所具有悠久历史、在海内外卓有影响的知名大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其人文历史与精神风貌。
“老大学”丛书追求的是“文”与“学”的配合,“老照片”丛书则着力于“图”与“文”的融通,如今这两条线交汇起来,成就了“老照片·我们的大学”丛书。这么一来,可最大限度地兼及图、文、学三者,实在可喜可贺。
天下事,有得必有失,追求五彩缤纷,那就无法执着与凝重。好事你不可能全都占尽,比如知识系统或思想深刻,便非本丛书的工作目标。某种意义上,形式就是内容,既然选择这么一种三合一的图书风貌,除了必不可少的诚实与可信,“好看”应该放在第一位——无论人物、文章还是图像,都必须生动、活泼、有趣。说到底,这不是一字千钧的学术史,也不是正襟危坐的教科书。
如此“好看”的文化读物,拟想读者可不仅仅是各大学的校友,更包括所有对中国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感兴趣的读书人。
(本文为“我们的大学”丛书序,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