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机器人提醒我们何以为本 一周展演推荐 书不亡  国长存 “我不是机器人,我是博士生!”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5-09-15

书不亡 国长存

中篇评弹《烽火书魂》昨首演

昨天,伴着郑振铎“书运国运不可分,书不亡,国长存,国运盛,书运兴”的慷慨陈词,上海评弹团精心创制的中篇评弹《烽火书魂》在天蟾逸夫舞台完成了首轮演出。“经史子集”“礼易春秋”等中华典籍文字在舞台上分解呈现,一开场便将观众带入厚重的历史氛围中。演出过程里,观众时而为郑振铎等护书志士的智谋屏息凝神,时而为演员们的动人唱腔热烈鼓掌,沉浸在这段尘封的文化抗战故事里,感受80年前那场“护书斗争”的热血与担当。

作为上海评弹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点创作,《烽火书魂》汇聚了强大创作与演出阵容。这部作品聚焦抗战时期,以郑振铎为首的文化界人士抢救江南古籍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塑造了一群为保护中华文脉殚精竭虑的爱国志士形象。鲜为人知的是,当年郑振铎、张元济等人的“为国聚书”是秘密行动,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为人知晓。为还原这段历史,主创团队做了大量考证工作,力求展现真实、动人的“护书人”郑振铎。

演出中,演员们时而进入角色,演绎郑振铎与日本书商长泽规矩也在南浔、上海竞购嘉业堂藏书的步步惊心;时而跳出故事,以当代视角观照历史。吴新伯以讲述人身份勾连全场,不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更将80年前这场“护书斗争”与当下映照,让观众深刻理解其历史意义。上海评弹团团长、主演高博文透露,郑振铎与评弹的渊源也颇深,其藏书中有大量说唱文学珍品,如明嘉靖刊本《董解元西厢记》,如今评弹演员能在台上演绎《西厢记》,亦需感谢郑振铎的保护。

为让观众清晰理解保护古籍的意义,主创团队颇费心思。因剧本初涉大量版本学专有名词,演员们开排前先“恶补”专业知识,黄海华直言“只有自己弄明白,才能让观众听明白”。同时,剧本几易其稿,用浅显语言解释古籍版本取舍逻辑与优劣,让观众在欣赏故事之余,还能了解古典文学、版本学常识,作品中灵活化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故更添文化韵味。

作为中篇评弹,《烽火书魂》既秉承评弹擅长抒情的特色,又大幅加重“弹唱”比例。全剧四回加一个尾声,着重刻画郑振铎与高君箴的夫妻知音情、与张元济的同道知己情,以及众人不同立场下的共同爱国热情。演唱形式丰富,独唱、对唱、轮唱交替呈现,曲调上精准运用蒋调、沈调、薛调等多种流派唱腔及费家调等曲牌;尾声中,郑振铎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期待,更唱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高博文表示,上海评弹团始终坚守文艺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的使命,此次《烽火书魂》填补了近期抗日题材创作的空白。未来,评弹团将继续描绘“革命长卷”,也会聚焦新时代幸福生活,即将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菜肉馄饨》便是一部聚焦当代生活“小确幸”的作品。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