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1日 星期日
为民初心为舵 专业创新为帆
第9版:健康新势力 2025-08-30
从基层卫生院到“全国百强”的上海杨思医院

为民初心为舵 专业创新为帆

善待患者:护士用写字板与老人温馨互动,传递着温暖与关怀

杨思微光:医院获得国家、市、区等部分荣誉

杨思微光:医院获得国家、市、区等部分荣誉

专科品牌:头晕、眩晕获“社会医疗机构专科影响力品牌”

大厅全景:服务宗旨“以人为本,诚信服务,善待患者,善待职工”

特约撰稿 左妍

廿一载风雨兼程,上海杨思医院以“为民初心”为舵,以“专业创新”为帆,在医疗改革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从一家基层卫生院发展为全国百强社会办医院,其前身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川沙县杨思乡卫生院,2002年转型为非营利性综合医院,2004年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实现“管办分开”,成为浦东卫生改革的标杆。

医院践行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党建引领,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血脉,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混合模式,为全国社会办医提供可复制的范例。

1

打造明星科室 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

在医疗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上海杨思医院以“专业化、微创化、无痛化”为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医疗质量与服务能力,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明星科室。这些科室不仅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人才梯队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上也形成了独特优势,赢得了患者的高度认可。

其中,头晕眩晕专科成绩斐然。该专科是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首批影响力专科之一,由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吴德云领衔,团队涵盖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康复科等16位医师,并与高压氧科、康复科形成多学科协作模式。该专科以专业问诊、精准查体和个性化治疗方案为特色,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成功帮助众多耳石症、前庭功能障碍等患者摆脱眩晕困扰。

60多岁的李阿姨曾因持续性头晕严重影响生活,辗转多家三甲医院却始终未能确诊。最终,她来到杨思医院头晕眩晕专病门诊,经过多学科联合会诊,被诊断为“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团队为其制定了药物治疗、前庭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的综合方案,几周后,李阿姨的症状明显改善,重新找回了往日的活力,恢复了晨练习惯。凭借出色的诊疗效果,该专科吸引了众多上海各区乃至周边省份的患者慕名前来,为饱受头晕眩晕困扰的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口腔科堪称杨思医院的又一“王牌”科室。口腔科早在2012年就获评“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优势专科”,2013年“全口牙列缺失(种植修复)”被列为特色专病。科室配备20台牙科综合治疗椅、进口三合一CT机及专业种植手术室,技术团队由4名高级职称专家领衔,能开展复杂骨增量种植、隐形正畸、微创拔牙等高难度治疗。除了技术实力,口腔科的服务模式也深受患者好评。科室全年无休,中午仍安排值班医生接诊,确保患者当天挂号当天治疗;推行“一站式服务”,若初诊医生无法处理,立即转介专家,避免患者重复预约;同时,医生主动提供微信或电话咨询,即使深夜也会及时解答患者疑问。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口腔科成为区域内口碑极佳的明星科室。

在诸多医院对儿科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适当收缩的当下,杨思医院却展现出不同的战略眼光,毅然加大在儿科领域的投入。医院配备6名资深儿科医师,年接诊量最高达8.2万人次,成为浦东新区仅次于儿童医学中心的儿科诊疗高地之一。其中,冯中平医生是科室的“网红”代表,30年如一日扎根社区儿科,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细致的沟通赢得家长信赖。一个苏州男孩因夜咳8个月辗转求医未果,家庭甚至因误诊产生矛盾。冯医生反复倾听咳嗽录音,三次调整检查方案,最终确诊为过敏性咳嗽,并通过规范治疗成功让男孩摆脱了咳嗽困扰。家属感慨:“同样的诊断,只有您把病情说进了我们心里。”

2

优化医疗服务 坚持为孤老送医上门

在上海杨思医院的发展历程中,创新服务与公益活动始终是医院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柱。从优化诊疗流程到深化医联体合作,从公益助医到社区健康守护,医院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更高效、更温暖的服务模式,让医疗真正回归人文关怀。

在技术升级层面,杨思医院累计投入3亿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包括西门子3.0T核磁共振、双源CT、大型DSA、超声刀等装备,为精准诊疗筑牢了硬件根基。与此同时,医院在科研创新领域持续发力,成功获批23项原国家和上海市二、三类技术准入资质,涵盖高强度聚焦超声刀、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还积极开展基因检测、肿瘤精准治疗等前沿探索。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不仅提升了诊疗水平,更让患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在服务优化层面,杨思医院始终将患者体验放在首位,大力推行“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治疗无痛化”理念。骨科团队通过微创手术,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为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患者能够更快地重拾正常生活与工作节奏;儿科采用雾化替代输液,减少患儿痛苦的同时,降低了家庭医疗支出;医院还推出“无痛诊疗”模式,无痛胃肠镜、无痛拔牙等服务,让患者能在舒适状态下完成治疗,切实贯彻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优质的服务离不开先进技术支撑,良好的服务体验也促使医院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回馈社会。

自2018年起,杨思医院与三林镇政府合作开展“孤老医疗保健项目”,为163名独居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累计服务超3.5万人次,护士林若菡十年如一日冒雪上门护理,医生王薛琳自费为孤老购买营养品……在这七年里,一面面鲜红的锦旗、一句句真挚的感谢,都是对医护人员工作的肯定。其中,有一面写着“扶弱济困,一心为民”的鲜红锦旗,令医护人员至今难忘。故事的主人公是94岁的金阿婆,金阿婆不幸查出患有癌症,然而在后续的治疗护理期间,医护人员给予了她关爱与温暖。金阿婆在弥留之际,将一件“比自己身后事还重要”的事托付给了居委——制作一面锦旗,并特意交代要感谢党和政府,让她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能够体面、有尊严地度过。虽然没有子女承欢膝下,没有老伴相伴左右,甚至还承受着疾病的摧残折磨,身心俱疲,但是医护人员的到来宛如一束希望之光,穿透层层阴霾,毫无保留地洒落在她的世界里。

此外,医院家床科服务覆盖28家养老院,为老人提供上门医疗,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享受医疗关怀,真正实现“老有所医”、医养结合。医院还为劳模群体开辟专属医疗服务通道,提供快速就医、专家会诊、健康咨询等服务。今年2月,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劳模因胃部不适通过专属通道就医,专家迅速会诊助其康复。患者以藏族最高礼仪献上哈达致谢。

在践行公益的过程中,医院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以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为解决患者反馈渠道不畅的问题,医院开发“倾诉码”系统,患者扫码可匿名提交建议或不满,后台24小时内响应处理。项目上线后,投诉量下降10%,满意度从94.5%提升至99%,例如针对患者反映的候诊时间过长问题,医院优化分诊流程,增设智能叫号系统,大幅缩短等待时间。针对首诊患者的焦虑,医院推出“首诊患者导诊单”,通过信息系统标记首诊患者并发放专属导诊单,安排志愿者协助挂号、检查,节省患者就诊时间,提高患者就医体验,这一举措成为医院口碑传播的重要动力。而这一系列创新服务的背后,是医院多年来在技术、服务、公益等多方面深耕的成果体现。

3人才梯度培养 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上海杨思医院以“引才、育才、留才”为核心,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深化与三级医院合作,推动技术升级与公益拓展,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在人才引育方面,医院打破传统编制束缚,吸引公立医院专家加入,目前高级职称医师占比超过25%,构建起结构合理的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通过“传帮带”机制,年轻医生与资深专家结对学习,并选派骨干赴三级医院进修。例如,神经内科姜医生在三级医院进修期间,系统掌握呼吸机、床边超声等重症设备操作,参与多例疑难危重病例救治。他将先进的多学科协作理念引入医院,推动科室树立“全局诊疗”思维模式,使重症患者救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留住人才,医院创新福利体系,设立年金制度、解决员工落户及子女入学问题,并建设职工宿舍,近十年员工离职率低至1.82%,基层医护更以“放不下病人”的信念扎根岗位。

未来,医院将深化与上海知名三甲医院的医联体合作,持续推进专科联盟建设。以肝外科为例,作为首个三甲医院联合体科室,该科已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介入治疗、超声引导微波消融等综合疗法,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同时计划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互补联盟,推动分级诊疗落地,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三级医院同质化服务。

从“基层卫生院”到“百强医院”,上海杨思医院用21年实践证明:医疗机构的生命力源于对初心的坚守。未来,医院将坚持公益性原则,持续推进优势专科与专病建设,深化医联体合作、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向着“区域人民医院”目标奋进,在健康中国战略中贡献更多“杨思方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