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1日 星期日
乐龄创作者的文化表达
第16版:镜头艺术/专题 2025-08-30

乐龄创作者的文化表达

——“我眼中的上海博物馆”征集作品选登

法老的魔镜 王晓明(摄)

龙年吉祥 李国全(摄)

青春跃动 戴永新(摄)

长廊掠影 张励(摄)

窗外的风景 赵祝平(摄)

临上博古画 董微敏(绘)

蓝印家之韵 王玉芳(摄)

温馨一幕 史卫平(摄)

彩陶叠影:远古与当下的凝视 顾可慰(摄)

三舞者 顾晋(绘)

探访远古文明 拥抱现代生活 范征南(绘)

◆小新

在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联合推出的“乐龄行动”系列活动中,“我眼中的上海博物馆”摄影与美术作品征集活动特别引人注目。参加活动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上海博物馆的建筑之美、展陈之精、参观之乐,更展现了长者群体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情怀。

有的作品聚焦宏伟的博物馆建筑外观,通过光影交错展现文化殿堂的庄重与典雅;有的镜头对准馆内精心设计的展陈空间,记录下文物与环境的和谐对话;更多作品则捕捉了参观过程中的动人瞬间——专注欣赏的侧影、低声交流的温馨、代际同游的温暖。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技巧,更展现了他们与文物建立的情感联结。

在摄影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精心构图的场景、巧妙运用自然光线的技艺,以及对瞬间情感的敏锐捕捉。美术作品则呈现了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包括水墨画、水彩画、素描,每件作品都融入了创作者对文物的独特理解与艺术再现。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作品还配写了创作手记,记录了作者与文物相遇的故事、创作过程的思考,以及上海博物馆在他们心中留下的美好记忆。这些文字与图像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部银发群体与文化场馆对话的生动档案。

“我眼中的上海博物馆”作品征集活动超越了普通的艺术竞赛,成为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养老实践。许多参与者表示,为了创作这些作品,他们多次走进上海博物馆,仔细观察文物细节,查阅相关资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深度学习与文化沉浸的体验。81岁的董微敏分享道:“为了临摹上博的古画,我去了很多次东馆,每次都有新发现。这个过程让我忘却了年龄,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本次活动展现了银发群体不仅能够欣赏文化,更能主动创造文化价值。通过镜头和画笔,长者们表达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传递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同时也丰富了博物馆的观众参与生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