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难是市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同时也考验城市治理的智慧和能力。市人大代表施政认为,智慧停车的“智慧”二字,不应该只体现在收费手段上,更应该体现在管理能力上。市民反映的问题,说明在智慧停车的精细化管理上还需要多下功夫。
不能因为难做就不做
“有市民不理解为什么要设定禁停时段,我理解禁停时段大多在早高峰时段,优先释放的是道路通行功能,而不是停车功能。又比如,有的路段看上去不具备停车条件而去划定停车位,可能是因为沿线有学校、医院等,市民有临停需求。”施政表示。
施政认为,涉及居民区附近的停车位,更考验城市的管理智慧。有些居民区为缓解停车难的问题,使居民在附近道路上停车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现在突然转变收费管理方式,就需要多听取居民意见,在不妨碍道路通行的前提下,能不能优化停车时段,更符合居民的出行习惯。“做到这一步确实是不容易,需要寻求很多平衡点。但管理工作,不能因为难做就不做。”
免费时长显城市温度
针对市民反映比较多的“一停就收费”问题,她建议道路停车设置15分钟的免费时长。“既方便了车主,也提高了道路泊车的周转率;停车买早饭买咖啡,这其实是有助于沿街店铺的发展,也是城市温度的体现。”
记者查询到,按照北京市道路相关停车收费标准:不满一个计时单位(白天15分钟,夜间2小时)不收费,即白天(7:00至19:00):停车不足15分钟不收费;夜间(19:00至次日7:00):停车不足2小时不收费。重庆市从7月1日起施行停车新规,明确停车免费时长: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停车场,应当给予车辆不少于15分钟的免费停放时间;住宅区停车场免费停放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停车问题还涉及社会共治。比如学校、医院门口设置的智慧停车位,就应当和学校、医院、属地交警部门联动;如果有的路段违法率特别高,可能有停车位设置不太合理的问题。根据《上海市道路停车场管理规定》,道路停车费用属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经由政府授权平台统一征收,唯一官方缴费渠道即为“上海停车”App及其微信/支付宝小程序、随申办市民云接口。
应注重保护数据安全
施政提出,要关注和重视这种平台对数据安全的保护问题。近期,不少上海市民在未注册、未授权的情况下收到来自“聚合停车助手”的短信通知,提示其存在“未缴停车费”,并附带支付链接。部分市民点击后完成缴费,却发现该平台并非官方渠道,且金额高于道路智慧停车的定价标准。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上海停车”微信公众号发布警示信息,但直到7月依然有市民反映曾被“聚合停车助手”获取个人信息并乱收费。“这说明,相关部门和企业对信息使用权限、对市民的数据保护,还没有做到位。”施政建议,“上海停车”App要在如何方便市民停车问题上多下功夫,不能只变成一个收费软件,让市民真正用它来导航、规划路线、找车位等。也不应该一味让市民去适应数字化方式,更应体现在对市民实际需求的体察和回应上。在推进技术升级的同时,多些换位思考,多些柔性设计,智慧停车才能真正“智慧”起来。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