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既有外滩、陆家嘴等传统地标,也有“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等城市品牌,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游览、打卡。在黄浦区、静安区等召开的“十五五”规划市民圆桌会上,旅游达人、规划专家等纷纷为上海文旅增添活力献计献策。
近年来,随着中国签证政策优化,境外旅客入境游明显回暖,上海成为许多外国游客入境中国“首站”,外滩、陆家嘴、衡复风貌区等地标区域更是他们的必到打卡地。但我也常听到外国友人反映:“看不懂路牌”“找不到人问路”“除了拍照不知道还能干什么”等。
建议:在境外游客高频打卡区域,增设中、英、日、韩等多种语言的电子标识和智慧导览屏,实时显示交通指引、景点客流、周边活动等信息。可以建设“涉外旅游服务驿站”,派驻多语种志愿者,配备线下“口袋讲解员”、线上小程序等。根据境外游客旅游喜好,设计“海派微旅行”线路,打造“上海24小时”旅游体验,吸引游客听建筑故事、约匠人手作、订餐厅活动等,将碎片时间串成一条深度体验链,把“到此一游”变成“还想再来”。 建议人 冯渊
2020年,苏州河核心段实现贯通,使其沿岸区域从城市边缘走向舞台中央,华丽转身为彰显城市魅力的“城市客厅”。然而,要进一步增强苏河水岸的活力与影响力,还需提升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其禀赋优势,实现从“宜居水岸线”到“核心功能区”的战略升级。
建议:因地制宜拓展滨水空间格局,打造滨河创意园区,借助垂向分布的支马路与支流河道,开辟绿色廊道,强化滨水空间与腹地街区的连接与融合效能,推动苏河水岸从单一的滨水步道向复合功能的“水城共融”片区转变。深入挖掘区域内工业遗存、红色记忆、生态基底等独特资源,以“时尚创意、校园风情、新绿宜居”为主题,打造集生态、创新、文化、消费于一体的多元化场景,推动文商体旅融合发展,持续擦亮苏河品牌。 建议人 郑轶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