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门禁系统被视为小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但据媒体报道,上海多个小区的门禁卡竟然在“闲鱼”等二手平台上明码标价销售,而且真的能“正常开启对应单元门”。
这些卖家大多自称房产中介人员,卡片是“从物业公司高价购买来的”。如果是真的,此种乱象暴露出的是安防技术与社区治理的双重漏洞。当前,大多数小区的门禁卡可以通过普通读卡器轻易复制,媒体曝光的“8.88元包邮”门禁卡复制业务正是利用了这一技术漏洞。部分物业公司对门禁卡管理的松散态度也成了帮凶——“业主或租户搬家后,物业不负责回收门禁卡”“知道网上有人转卖,但物业并无执法权,只好任其发生”——这种管理失序,使得流失卡片成为二手市场上的“流通商品”。
城市化快速进程中,“陌生人社会”的社区安全需多方共建。新建小区应优先提升门禁系统的安全性,老旧小区也要建立卡片绑定与动态授权机制,落实实名登记、挂失即失效等制度。对于中介、快递、外卖等特殊服务业的从业者,可推行临时通行证制度,通过身份核验与轨迹记录,在安全与便利之间实现平衡。二手平台也应强化责任,加强关键词识别与过滤,与监管部门共建违规卖家惩戒机制。
唯有技术升级、制度完善与责任落实并行,才能让门禁系统真正守护“安居”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