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摘得诗词大赛大奖?是也,非也。
7月13日,第三届上海交通大学“荣昶—文治杯”全球大学生诗词大赛揭晓,写人机互动赠往答来之际灵犀相通的作品《与DeepSeek相过从屡有诗见投报以五古一首》获得特等奖。十分值得品味的是,大赛以“沧海遗音——读叶嘉莹《鹧鸪天》有感”为主题,特等奖作者、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吴骏逸以DeepSeek的标识蓝鲸呼应叶先生词中的“域外蓝鲸”,评委的评价是“新技术与旧典开出新识”,呈现了AI时代青年学子对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一份应答。
沧海遗音 万物有灵
在哥伦比亚大学为叶嘉莹先生举办的90岁诞辰庆祝活动上,先生曾用中文吟诵《鹧鸪天》,她说:“总有一些连绵不断的联结存在于古诗与今人之间。”学者认为,这首词是叶先生个人生命际遇的真实投射,既表达了她孤独坚守文化使命的一生之志,也呈现了她转悲为美、弱德自强的生命态度。“鲸鱼透过万里微波传语,万物有灵相通。‘域外蓝鲸’或许是叶先生自己的生命梦影。”大赛评审、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胡晓明介绍,今年的大赛主题试图在年轻人心中激活叶先生古典与现代相贯通、生命与生命相照面的文化意识,“除特等奖外,大赛中涌现的佳作深刻体味原作传达出的感兴微旨,并能进一步升华,以不同形式、不同面目传达,各尽其妙。”
2024年11月24日叶先生去世,大赛不期而然成为大学生“最强诗词圈”的一次集体悼念。上海交大、安徽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和云南大学的学生投稿最为踊跃,甚至还收到9所境外高校学生投稿,包括日本、加拿大两名外籍作者。
拥抱AI 人诗互证
理性接纳AI几乎已是共识。同期召开的“中国诗教十人谈”上,《诗刊》社主编李少君非常乐观,他觉得AI正在不断创造中国诗词升级版。他认为,理性接纳AI不断实践,坚持人诗互证,将开拓和占据新疆域,迎来奇迹,重新从混沌到秩序,实现中华诗词复兴,走向文明新高度。
完成从混沌到秩序,或许还有一段路要走。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文史馆诗词研究社社长曹旭提醒,拥抱AI的同时,也应思考人文价值是否能被技术更好地吸收,评价手段和机制是否正面临伦理困境,人的尊严是否会被算法湮灭。胡晓明也提到,当下面临人、机以及人机协同的双主体创作生态,给整个诗词界的创作生态带来巨变,也带来复杂的治理挑战。
“向上一路”最为稀缺
会上还有另一个共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硅基”始终难以企及诗的本质——“生命的感发”,以及诗的意义——“向上一路”。胡晓明一一引证,叶先生常说好诗词可引人向往高远境界,胡寅评苏轼词能“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尘垢之外”,王灼评苏轼在词史上有“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的开拓之功,都说明优秀的诗歌作品对人心有提振升华之力。而这种有“向上一路”之力的作品是当下最为稀缺的。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300万人参与古典诗词创作,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人批评‘一天诗词产量超过一部《全唐诗》,但大多为垃圾’。”上海觉群诗社社长胡中行指出,在“不忘自己是个现代人,不忘自己在写古典诗”的前提下协调好文与才、古与今、雅与俗,才是当下古典诗词复兴的关键,也是引导青年诗人群体的方向。
本报记者 易蓉 实习生 朱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