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花梨木·母子双象 风凌石·崖壁春秋 剔红石榴花纹圆盘 海派三老的合笔友情
第16版:民间收藏 2025-07-14

剔红石榴花纹圆盘

剔红石榴花纹圆盘

◆ 彭宝珠

在品类繁多的文物中,剔红器物虽不如金银器般光芒夺目,却以巧夺天工的技艺独树一帜。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剔红石榴花纹圆盘,便是剔红技艺的集大成者,承载着工艺美学与文化符号的双重密码。

剔红工艺堪称漆器艺术的巅峰技艺。匠人需将漆料反复调和,以数十层甚至上百层漆液髹涂于木质胎体,待漆层干后,以刻刀在厚漆上雕琢图案。漆层越厚,雕刻难度越高,需精准把控刀法的深浅与走势,使图案兼具浮雕的立体感与漆器的温润质感。成品色泽沉稳如琥珀,纹理细腻似玉雕,每一道线条都凝聚着匠人对“极致之美”的追求,让平面漆器蜕变为凝固的立体诗篇。

圆盘在古代绝非普通器皿,其规整的圆形蕴含着“天圆地方”的哲学观,象征着圆满、和谐的文化理想。从早期实用的餐饮器具,逐渐演变为兼具礼器属性与艺术价值的珍品,折射出古人从“生存需求”到“审美追求”的生活进阶。而剔红工艺的融入,让圆盘超越实用范畴,厚重漆层与立体雕刻赋予其宫廷器物的华贵气质。

石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多子多福”“家族兴盛”的象征,常被用于建筑、服饰、器物装饰。当剔红工艺邂逅石榴花纹,便实现了技艺与寓意的完美融合。盘面上的石榴花或绽放如火焰,或含苞似凝露,枝叶舒展,果实饱满,刀法流畅处尽显生机。立体雕刻的石榴突破平面装饰的局限,既保留传统吉祥寓意,又以浮雕技法强化视觉冲击,使纹样成为工艺与信仰的双重载体。

剔红石榴花纹圆盘以精确的形制与细腻的工艺成为明代漆器的标杆。它高4.5厘米,口径32.5厘米,足径25厘米,浅腹圈足设计,符合明代宫廷用器的典雅范式。盘面满雕石榴花,枝叶穿插疏密有致,四周陪衬的花卉线条简练流畅,与主体纹样形成虚实呼应;足底“大明永乐年制”针刻款虽为后涂,仍可窥见宫廷器物的制式规范。髹漆厚重处如膏脂凝润,雕刻转折处圆润自然,历经数百年仍保持柔和光泽,展现了明代漆器“藏锋于拙”的审美格调。

透过这件剔红漆器,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层漆堆就的精美器物,更是一幅鲜活的历史切片。烛光下专注运刀的匠人身影,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从漆料调制到纹样设计,从宫廷审美到民间信仰,它串联起中国古代工艺、民俗与社会的多元图景。作为跨越六百年的文化遗产,它既是中华文明的物证,更是启发当代设计的灵感源泉。这件剔红石榴花纹圆盘,以器为纸,以刀为笔,书写着中国古代工艺的极致追求与文化基因的永续传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