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三个问题说清红山文化
第15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5-07-14

三个问题说清红山文化

石雕人头像

龙凤玉佩

斜口筒形玉器

彩陶坡遗址出土的“蚌龙”

勾云形玉器

“C”形玉龙

玦形石龙

玦形玉龙

高蒙河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正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红山不仅是地理红山,还是文化红山,本刊特邀本次特展的学术顾问之一高蒙河为读者讲述考古红山的“前世今生”。

——编者

上海向北约1500公里,有一个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叫赤峰。赤峰有一座山,蒙语称作“乌兰哈达”,是红色山峰之意。

红山海拔约765米,不算太高,但有特点。搞地质学的朋友说,这座山体的钾长石占比超过50%,而钾长石晶体中又含有微量的三价铁,使得它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红褐色的山体。

2024年,我前去红山调研考察。站在久仰的红山上,面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山遗址群”的标识牌,文博的同行对我讲述了考古红山的“前世今生”。

何以红山:中华文明起源的“直根系”

早在上世纪20年代,考古学者就在红山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1954年,在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梁思永的提议下,考古学家尹达在其《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正式命名了红山文化。

顺便要提到的是,梁思永是中国建筑史开拓者梁思成的弟弟,他二人分别是梁启超的次子和长子。梁启超不但是最早把西方考古学介绍到中国来的大家,他还送梁思永出国留学,使其成为了中国最早学习西方考古学的第一人。梁思永学成归国后,开创了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是极具洞见提出命名红山文化的先驱式人物。

继梁思永那一代考古学家,又有几代考古人赓续前行,把考古红山的事业传承至今,目前已在西辽河流域的内蒙古东部赤峰市、辽宁西部朝阳市以及河北北部张家口等地区,发现了1400处各类居址、墓地、祭祀等遗址,为世人复原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始于约6500年前、全盛于约5500年前的红山文化。

说到考古学文化,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既陌生又遥远。其实,我们很多人在中学历史课上,都学习过五六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知识。教科书上说这些史前时代各地的考古学文化,很可能与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有关。去年最新修订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次把更北方的红山文化也写进了教材,足见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也对中华文明起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注意到,新版教科书上还介绍了近些年来在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的重大考古成果,即以“坛、庙、冢”为特征的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以玉龙为典型代表的玉礼器,以天地崇拜、祖先崇拜、龙和动物崇拜为重要内涵的信仰体系。国家文物局2023年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显示,红山文化是距今5500年前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华文化主根系中的“直根系”,是复原“早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列入了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

是以红山:首展上海的全新“打开方式”

上博近年来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最新考古成果,着力打造“何以中国”IP的文物考古特展系列。2024年,我有幸成为特展的学术顾问之一,带领团队全程参与策展,并在上博和红山文化考古专家的指导下,反复研讨,几经优化,最后定稿了特展方案。

第一单元龙出辽河,讲什么是红山文化和它源远流长的来龙去脉。通过展示目前所知最早的龙形文物和彩陶罐,介绍龙形文物的兴起,彩陶呈现的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重点展示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背景。

其中尤其值得观看的展品,是吉林长春左家山遗址出土的一件体态蜷曲,与红山玉龙十分相似,被认为是红山龙形文物“祖型”的石雕龙,时代相当于红山文化早期。它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地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库房里,这次来到上博亮相可谓“一朝出世惊天下”,观众可以一饱眼福了。

第二单元龙行红山,讲红山文化以牛河梁遗址石砌祭坛、女神庙、贵族积石墓为代表的礼制建筑,构建起中国最早的礼仪制度和敬天、法祖、崇龙、尚玉、尊王的文化传统,并形成了以龙形文物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面貌,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早进入古国时代的文明中心。

本来策展之始,我们都期盼能请来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的泥塑“女神像”。为此,我们曾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库房里一睹真容,上博的技术人员还专门做过各种检测保护方案。然而,直到最后一刻这件被列入不允许出国展览的国家一级文物,出于运输安全的考虑,还是与这次展览无缘。遗憾之余,我们也都感受到了文物保护受到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第三单元龙衍九州,展览以“龙”为题眼,盖因红山文化具有其他史前时代鲜有的龙形玉器和崇龙信仰,开启了从古国时代到当今时代的延绵时间最长的中华文明龙脉史。

展览汇聚了来自内蒙古、辽宁、河北、吉林等地出土,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收藏的各类龙形文物20余件(组),其中红山文化C形玉龙、玦形玉龙16件,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红山玉龙“全家福”展览,可谓“龙聚上博”。

观众一进展厅所能看到的主视觉上的文物,就是中轴线上的C形玉龙和玦形龙。其中玦形龙是最早被考古发现的牛河梁遗址的发掘品,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标识之一,很多红山文化宣传材料、书籍都会用它作为标志。

不少朋友问我,有哪些最新的重磅考古发现上展?我以玉龙的发现为例:2024年内蒙古赤峰元宝山遗址出土的玦形龙,是体形最大的玉龙,它与玉冠饰、斜口筒形玉器组合的“三件套”,显示出与长江流域凌家滩文化的密切联系;又如2023年内蒙古赤峰彩陶坡遗址发现的“蚌龙”,是经专家借助数字技术确认并复原的、目前唯一舒展开的红山文化“龙”形文物。其他还有辽宁朝阳半拉山发现的玉龙与石钺共出于一个墓葬,可能象征了高等级贵族同时拥有神权与军权的双重权力;河北郑家沟遗址的玉龙,可能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晚的红山文化玉龙。

所以红山:红山红,牛河梁牛,看中华文明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是首次在上海举办的红山文化全面展示,也是南方地区首个以红山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性展示红山古国文明成就的展览。这次集结的310件(组)文物中,很多都是全新登场。

我试图通过三个通俗表达,和大家一起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理解和传播红山文化古国文明:

第一,红山为什么这么红?关注红山文化概念,即从一个考古学文化具有的存续时代、地理分布、文化特征的“三要素”,了解红山文化的基本内涵。

第二,牛河梁为什么这么牛?了解红山古国精髓,即从坛庙冢、龙形文物和玉礼器体系的“三看点”,认识红山文化典型遗址和红山先民的理念、信仰。

第三,文明为什么这么光明?聚焦中华文明视角,即从延绵不绝、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三特色”,感受中华文明起源、早期中国建立和贯古通今的当代传承。

红山文化好像离我们很远,但“龙腾中国”特展又把红山文化拉近到我们面前。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敬畏天地、尊崇祖先、崇拜龙的文化基因,都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今天,我们在观展和谈论红山文化之时,又无不浸润在红山文化的遗泽之中。

展讯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

展期:即日起至10月8日

地址:上海博物馆东馆(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