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 飞
何建明先生创作的《浦东新史》近日出版。这部作品40万字,是作者历时8年,深入浦东进行文学“解剖”,为读者带来的一场关于浦东当下发展的文学盛宴。在碎片化、个体化写作盛行的当下,《浦东新史》无疑是一部应时代之需而生的国家史诗力作。
首先是题材的“国家性”。《浦东新史》聚焦浦东,是因为浦东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本身就具备“国家史诗”的基因。作者深入浦东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前滩、临港等地,通过采访大量当事人、亲历者,挖掘地标建筑背后的故事,以点带面勾勒出大浦东的壮丽图景。在作者看来,浦东“足够大!足够强!也足够美!”更为重要的是,浦东在国家发展中所处地位重要,承载着时代使命。
在处理这一“国家”题材时,作者打破了“宏大叙事”与“个人经验”的对立,在书写中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家族记忆,使作品更具温度与深度。浦东这片土地对作者而言具有独特的意义,其祖上曾在黄浦江边奋斗打拼,并留下“何氏码头”这一地名,这成为作者与浦东精神血脉相连的纽带。长期居住在浦东的作者,兼具长期居住者与旁观者的双重身份,这种独特视角让他既能深入体验浦东居民的生活,又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审视浦东的发展变化,思考其背后的意义与价值。作者写浦东,不仅着眼于现在与过去,更着眼于未来,思考浦东的未来走向,以及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这种对时代发展的前瞻性思考,让作品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同时,聚焦每一个板块的叙事方式,实际上是用“透视镜”在“扫描”和“破解”浦东发展的密码。
其次是精神的“史诗性”。《浦东新史》挖掘了“上海精神”,并且将“上海精神”提升至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层面。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在这本书中,作者再次深入阐明了上海地名的来源。其实这一观点在《浦东史诗》中就已提及,此次作者又进一步深入挖掘。“上海”在作者看来,最初是劳动人民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个具有方向性的动词,和“上街”类似,后来才慢慢演变成地名。这一发现揭示了上海地名背后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上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作者进一步挖掘“上海”的精神内涵,指出“上海”的真谛是与海拥抱、与海亲近、与海共荣的理想、信仰和行动。“上”代表着对大海的不舍钟情、忠诚永恒的厮守,代表着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是这座城市的活力、命运和根本所在。这种对“上海精神”的深刻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与海的紧密联系,以及上海人民在时代浪潮中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上海’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向大海看齐和拥抱大海的城市,它的潜力、它的魅力、它的强盛之力,其实皆在‘上海’的意义上……舒展魅力、拥抱世界,呈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与精神。”
最后是书写的“时代性”。作者以非虚构的形式,深入浦东这片土地,先后走访了80个单位,面对面采访了204位当事人,同时又积累了8年时间对浦东的近距离亲身观察与体验,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直观的视野,书写了二十余年来浦东发展过程中的人、事、物,让人读后自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故事叙述中,作者注重细节描绘、生活场景再现、故事挖掘以及人物串联,将历史与人、城市与人、建筑与人紧密相连,融入个人感受与思考。在作者的笔下,城市建筑转化成了文学意象,抽象的时代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这让作品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文学的生动性,现场感十足。阅读时读者仿佛置身于浦东的现场,亲身感受着这片土地的脉搏与活力。
《浦东新史》不仅是一部呈现浦东发展成就的作品,更是一部提炼时代精神、书写时代新史诗的力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了在这片土地上从决策者到普通百姓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故事与精神构成了作品的核心价值。书中所传递的向上、积极、充满能量的时代精神,恰是我们今天生活所需要的。
作者说:“写当代史,特别是写正在进行的现实史,非常难写。”但《浦东新史》做到了。它记录了国家和时代处于变革之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全面、真实、深刻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个时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更难能可贵的是,《浦东新史》以生动的叙事为载体,写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写出了这个时代的精气神,写出了我们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