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峰
我曾经在《三联生活周刊》做过记者,同时还负责写一个音乐专栏。记得是2006年的某一天,我们主编朱伟提醒我:“那个音乐专栏你已经两期没写了。”我说:“在没有音乐的年代,还写音乐是可耻的。”当然,这是句玩笑。但我当时心里真的认为音乐已死。那时候最热闹的是选秀。
我记得2011年英国乐评人西蒙·雷诺兹出版了一本书《回潮热:流行文化对过去的自恋》,他在书中表达了他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千禧年都过去十年了,流行文化还一直躺在怀旧的温柔乡里迟迟不肯出来?
不知道今天雷诺兹面对大型科技平台和人工智能时,是否能搞明白那个遥远的2011年脑子里发出的这个问号。
我可能比很多人更敏感地意识到数字时代的到来对音乐的毁灭。1997年,我第一次在网上听到MP3歌曲,当时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我的心情,因为我居然很容易就听到了我想听到歌曲,尽管音质和CD无法比。当时,我看到媒体采访一些音乐人,他们对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充满信心,一个英国音乐人说,我将来制作唱片,不用去美国找乐手,可以让他们把音轨录好发到我的邮箱,这样我在伦敦就可以完成唱片制作。我看完这篇采访后却想到的是,你方便了,我也方便了,可以直接听MP3,不用买你的唱片了。
1998年,我写了一篇《MP3杀死唱片业》的文章,很多人看了说我瞎说。当然,他们那时还不知道电子邮箱是什么,可以理解。果然,1999年,一家叫Napster的网站上线,把无数专辑放到网上共享;2001年,Napster最终输了官司,关闭了网站,它只存在了两年的时间,但它点燃了摧毁唱片业炸弹的导火索。
2000年是全球唱片业最后的辉煌,这一年,音乐行业创造的音乐价值是367亿美元。从此,唱片业一路坠崖式跌落。当然,如果你现在去查2024年全球音乐销售数据,会发现是296亿美元。但是别忘了,2000年的367亿可大都是实打实的唱片销售,2024年的296亿,付费部分只占7.52亿,这些付费者想听的还是那些过去的经典。更多价值归于了平台。
今天谈论音乐,不是比较哪位歌手有什么热门歌曲或是好评如潮的专辑,甚至是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唱片封面设计,音乐爱好者的日常谈资都不复存在了。人们只是模模糊糊记得有些人像赶火车一样从眼前匆忙而过。
有人说,今天听音乐的方式跟过去不同了。从人们在田野靠口耳相传听音乐开始,听音乐的方式一直在改变,但音乐一直是中心——人们借助新型媒介传播美好的音乐。2000年之后,创造音乐的人还在,但帮助创造音乐的方式少了。音乐让位于流量,好音乐越来越少。这一点,古典音乐早就做过示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