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2日 星期六
1936吨南非柑橘类水果抵沪 跟着神兽图鉴解锁古镇非遗 借“船票”化“流量”为“增量” 豫园湖心亭焕新归来
第3版:上海新闻 2025-07-11

豫园湖心亭焕新归来

巴金品茗书桌、英女王专座等你来体验

设计延续古朴制式的湖心亭茶室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昨天,历时近两年保护性修缮的豫园湖心亭正式重启。这座始建于1784年的“海上第一茶楼”,以“修旧如旧”的匠心复原榫卯飞檐,更以“活态保育”的智慧延续文化脉络。当游人穿过九曲桥踏入茶楼,指尖触及的不仅是百年木构的温度,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东方生活美学对话——这里既有巴金品茗的书桌、伊丽莎白二世的女王座,也有Z世代青睐的新中式茶饮,让240年的历史在当代焕发新生。

古法新生

为百年木构“正骨续命”

湖心亭的故事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凫佚亭”,1784年青蓝布业商人集资重建,定名“湖心亭”,1855年成为上海最早的商业茶楼。全榫卯结构的建筑与传承至今的非遗茶艺,赋予其文化地标与商业传承的双重价值,成就“海上第一茶楼”的美誉。

湖心亭曾历经多次扩建,1924年商人刘慎康接盘后加建长方形水榭,扩建后二楼增设雅座,每日上午有丝竹表演。1982年大修,实行上下堂分营;2023年10月,茶楼再次启动保护性修缮。

此次修缮最大的挑战,是百年木构架沉降导致的歪闪问题。修缮团队采用“打牮拨正”古法,以戕杆顶升、钢丝绳牵引,将倾斜木构件缓缓归位。“不是修复建筑,更像为240岁的老者调理经络。”修缮工程师笑言。为摸清建筑“家底”,团队逐件勘察构件,区分历史遗存与后期改造,开创“考古级勘察+非遗工艺+现代监测”模式:既用传统榫卯复原梁柱,又以传感器监测结构稳定性,让保护与利用不再对立。

上海交大曹永康教授团队为修缮注入科学基因。他们通过历史文献考证、残损病害分析,制定“最小干预”方案:“就像给老建筑做CT,精准找到问题,再对症下药。”在他看来,湖心亭这样的“活化石”,修缮不仅是修复结构,更是延续城市文脉——如今游人触摸的木柱,仍带着百年前的纹理,却已稳稳支撑起新的生命。

而屋脊上的脊兽、檐角的装饰,这些古建的“表情”,由上海工艺美院师生重塑。他们比对历史照片,测绘残件,用“一团塑泥、一把刻刀”复原蹲兽神态。后人或许会发现,这些“表情”里,藏着2025年匠人的巧思。

感知品赏

东方生活美学新体验

焕新归来的湖心亭,一楼茶堂家具的花梨木色与哥窑裂纹灯饰相映,老物件与碑记陈列区诉说“元宝茶”“茶叶鹌鹑蛋”的味觉记忆,湖心亭碑记、老物件等陈列品展现茶楼的历史轨迹;二楼设评弹区、茶席区、VIP包房及茶器展示区,八角展区灵感源自飞檐,处处可见“古今对话”巧思。曾参与故宫文创的设计师梁建国对记者说,茶楼设计延续古朴制式,营造“城市茶室秘境”,让访客在品茗间穿梭于历史与现代,获得“可感、可知、可品、可赏”的东方生活美学体验。

清末民初起,湖心亭便是文人雅士聚集地,巴金、曹禺、郭沫若等常在此酬唱应和、吟诗作画,渐成老城厢最富雅趣的茶楼。如今,巴金专座与伊丽莎白二世的女王座依旧保留,彰显尊荣。

在老城厢茶客记忆中,湖心亭是一抹茶香:新年的元宝茶、香到令人吮指的茶叶鹌鹑蛋、精致的女王套点,交织成一幅幅茶香记忆画。这些记忆,在此次湖心亭升级焕新中一一被保留。

“为了让老茶客们依旧能来此尽兴,湖心亭一楼设有平价早茶场,上午8时30分至10时,每位68元,包含一壶茶水和一份点心;每周一还有特价早茶场,每位仅10元。”湖心亭主理人戎新宇介绍,二楼打造“文人风骨”“非遗匠心”“女王尊享”三大非遗系列茶饮,传承非遗茶艺,满足不同客群需求。

活化更新

让历史持续参与城市生长

湖心亭的修缮远不止一座历史建筑的活化,这一“微更新”既是历史建筑保育模式的有机探索,也是豫园股份传承活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老城厢文化的重要实践。

最好的保护不是封存历史,而是让其持续参与城市文化生产,成为滋养创新的源头活水。这或许是本次修缮留给城市最宝贵的启示——让文化地标真正“活”起来,成为推动城市永续发展的文化引擎。当游人穿过九曲桥步入茶楼,触摸的不仅是历史痕迹,更是城市文化赓续的新启示。 本报记者 杨玉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