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内,欢笑声此起彼伏。作为上海最大规模的“原拆原建”小区,经过3年多的拆除重建,2110户居民终于重回焕然一新的家园。然而,乔迁的喜悦尚未散去,一场“井喷式”装修高峰便紧随而至,小区秩序、房屋安全与邻里和谐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在千家万户同步“焕新”的浪潮中守护安全底线?静安彭浦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以党建为引领,将力量深度融入“多格合一”基层治理网络,靠前一步,打出了一套保障安全的组合拳。
回迁启动前,执法队联合房办、司法所等多方力量,面向居委、物业及志愿者,深入解析装修法规“红线”。在居民领取钥匙的回迁大厅,“法治宣传角”与党员咨询台引人驻足。当居民手握新房钥匙时,同步签下一份《装修承诺书》。
为应对96种户型的复杂情况,执法队联合物业、业委会推出量身定制的《彭一小区装饰装修管理规定》。每户门后,一张专属户型结构图清晰标注承重“生命线”。
记者获悉,这套安全体系在“事前防”与“事中管”上环环相扣。一方面,执法队事前介入,用好“四个一”工作法——一堂培训课明确各方责任;一本《装修管理规定》覆盖全流程;一张示意图清晰标注“红线”;一个视频指引滚动警示。另一方面,事中监管,“三支队伍”联动共治——物业严格备案审核与日常巡查,守好“第一道防线”;58名平安志愿者包干楼栋,编织“邻里守望网”;执法队则精准普法、严查违法、高效联动,成为坚实的“法治后盾”。
本报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