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学海
吴瑞云三年前,父亲101岁,七八十岁的我们深感力不从心,居家养老效果较差。调研后,我们将老父亲送进一家质量不错的养老院,安排定期探访,结果并不理想。我们分析发现,该养老院和父亲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不高。根据父亲的特点,我们再做调研,找了一家距兄弟姐妹家近一些、距地铁不远、文体设施齐全、费用合理、管理到位、工作人员热忱的养老院。去年年底,父亲搬进新的养老院,我们定时探访,五个月后的结论是:匹配度挺高。
104岁的老父亲走路膝盖疼,工作人员周一至周五都接送父亲到医务室由医生做理疗,几个月下来走路能力明显提高。后来,父亲便经常到各处活动。养老院里,老人适宜的活动项目不少:标准乒乓球、围式投篮、小面积桌球等等。父亲的体力应付围式投篮绰绰有余,更重要的是,每当成功投进,他都兴高采烈,嘴里喊着“好”,双手猛拍一下以示给力。一次玩3—4分钟,开始他只能投进一个,几天后上升到两个,三周后上升到五个……听阿姨说,在我们不去陪伴的日子里,老父亲有时会在成就感的驱使下,自己推着空轮椅走到投篮处。投篮,成了父亲的一个固定的兴趣。
曾祖父是前清的秀才,祖父曾在上海交大学习,因此父亲常念叨自家是书香门第。我们就经常陪他去养老院一楼的书画廊坐坐,他非常喜欢这个环境,不但就地取书取报阅览,还自带一些古文书籍到那里阅读,《古文观止》《论语》之类的书是他最常翻阅的。当周围没有其他人时,有时他会带着小小自豪的口吻诵读,我们也会跟着老爸一起读,由“独唱”变成了“小合唱”。一旦我们跟着老父亲齐声诵读,他的语气竟然会变得有点小激动。
父亲也爱书法,我们就从家里拿来了纸、墨、笔。平时他自己写,我们去探访时,和他一起写,写的内容往往就是父亲经常诵读的内容。书写过程中,父亲仿佛回到了童年,重新拾起了童年的开心,我们也跟着开心。在养老院里,父亲还经常看看电影,到茶室品茶、品咖啡。除了每天集体音乐操之外,院里还每月组织生日派对,每逢大大小小节日都要举行集体活动。我父亲最怕长时间寂寞,这些丰富的集体活动解决了父亲的“最怕”。
现在养老院的基本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从父亲的个案来看,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热忱的服务使他忘却寂寞、感到开心,与父亲的需求匹配度高,幸福度自然就高了。希望我们的经历能给类似家庭一个借鉴。